为纪念娘子关战役75周年,我们38军后辈一行四人在10月底和11月初,走访雪花山、乏驴岭、娘子关、旧关和井陉火车站等地,祭奠当年牺牲的烈士,寻找当年掩埋烈士的地方,并按陕西家乡方式对先烈做了祭奠。
在雪花山、乏驴岭山顶,我们看到了17师将士用石头垒起的工事和开挖的战壕掩体,75年过去,透过杂草和灌木丛,仍然历历在目。那些坚硬的石头,就是17师战士不屈的无声见证!那些人工堆起的石堆,我们看到了当年17师的英雄为保卫祖国,决不作亡国奴而拼尽最后一口气,用石头和日寇拼搏的现场。
走访当地老百姓,让我们感受老区人民的淳朴和热情。乏驴岭村支书李玉良同志和研究调查娘子关战役的乏驴岭退休干部许永峰同志领我们走访老战场,并告诉我们,要在乏驴岭东沟掌的地方给17师烈士建纪念碑。75年过去,老百姓没有忘记为国捐躯的17师英雄;75年过去,家仇国耻的历史让我们铭记。今天寻访娘子关战役老战场,正是寻找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者的骨气。
乏驴岭上的鸡架岩,是当年乏驴岭战斗的主战场。17师在丢失了雪花山后,退守乏驴岭阻击日军,顽强激战9天,日军不断增兵,17师伤亡惨重。正前方远景就是雪花山。
乏驴岭战场遗迹之一:散兵坑。这样的坑还有七八个。
乏驴岭战场遗迹之一:掩埋在荆棘中的掩体。
乏驴岭战场遗迹之一:掩体外是陡峭的山坡。
东沟掌,17师烈士大部埋葬于此。
祭奠烈士。为防山火,在东沟掌旁的渡槽涵洞内举行。
寻访人员在鸡架岩战场上的合影:(左起)《乏驴岭村志》主编、战史研究者许永峰,38军后人李绥隆、张军峰、杨抗美,乏驴岭村会计王利珍、井陉县史志办干部小樊、乏驴岭村支书陈玉良。
许永峰原是国家干部,退休后主编村志,并对抗日时期在乏驴岭村发生的战斗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勘察17师战场,多次爬上荆棘丛生的鸡架山,发现了战场遗迹。
右边乏驴岭村书记陈玉良是建设历史文化百强村的推手,对17师的英雄事迹和抗日英烈非常敬重,提出为烈士立碑的设想。
当年17师指挥部设立在这个院子里。
村中的古驿道,原为石板路,现已铺了水泥。前为村里的百年大树,门口贴红对联的院子就是17师指挥部。
乏驴岭村89岁的陈拉锁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17师在这里抗击日军的情形。
青山作证。与当年战争的见证人,乏驴岭村89岁的陈拉锁老人合影。
当年的井陉车站,现为井南站。后方就是雪花山,近在咫尺。
雪花山全貌。
从雪花山的北端望南端,据说烈士就掩埋在山沟里,具体位置已无法考证。
在雪花山的最高处小庙里祭奠烈士。
旧关的关沟,教导团在此收复被日军占领的8个山头,与日军激战7天,全团牺牲2000余人。至今,旧关的老人提起当年这一仗,还说“中央军不弱”。远处沟口过去就是娘子关。
烈士们,安息吧,家乡的人民忘不了你们!
在旧关村访问88岁的帅荣老人,当年他1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