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的出现一下子激活了梁诗伟尘封多年的记忆:“1944年七月,二哥的大女儿(我侄姐)梁月娇,从美国回乡,携二哥的左轮手枪和100发子弹,参加了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几天后,又回家向三妈要了父亲的20响快机头驳壳手枪和100发子弹送给游击队。”
1944年10月13日晚上约10点钟,6岁读二年级的梁伟诗刚做完作业准备睡觉,突然听到敲门声,三妈叫他去开门,“门开了,娇姐带着10几个人回家,个个挎枪、穿草鞋、打绑腿,对三妈说两天没有饭吃了,今回家要粮。三妈问“要多少?”娇姐说“家里有多少要多少。”
三妈听游击队员两天没饭吃,就叫梁伟诗的亲妈煮了一大锅饭给他们吃饱,又将白天樁的米给游击队员装上行军粮袋条。“有人说要过秤,共60斤,秤后又写了借条”。“他们无纸笔,我只好在抄书部撕下最后一页,磨好墨,拿出小楷毛笔让他写。”之后,这些人从屋后小路而去,梁伟诗指着屋旁的灌木丛说,当时游击队就是从这条路来去匆匆的。这张借条也全是繁体字,毛笔书写,笔迹与第一张借条无异。墨迹虽开始溶化了,白纸也变黄了,但字仍清晰,纸的背面显示这是从一本叫做《新法会话读本》书上撕下来的最后一页,记者对比内容,发现课文内容是《孟尝君入秦》的翻译,用的注音方法目前仍广泛流行于中国大陆以外的华语区,“这是被我三妈撕下来写借条了”,看到这张借条,梁诗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