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故土爱 豪情融洽众乡亲
一九二一年冬月,杨柏舟因养病回到了故乡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客寨桥村。
杨柏舟回到客寨后,众多乡亲父老簇拥上前,称呼他“杨都督”、“杨将军”。他十分谦和地说:“我又没有当过你们的都督。在家乡,该是我的叔叔还是叔叔,该是我的伯伯还是伯伯,我叫老吉,你们还是喊我的名字好些。”
杨柏舟没有一点官架子,他虽是在外为官多年,仍然两袖清风,离家时只二十挑谷子的田产,回来时还是二十挑谷子。他过着清贫的生活,乐于亲近山寨群众。不论家族或杂姓,不分贫富老少,他都喜欢串门摆谈家常,问寒问暖,有时还帮助老年人推磨椿米,看牛喂羊,关系很是融洽。
当时许多男人还蓄着满清时的长辫子,只有他一人是平头,他姐家的邻居伯叔见了就感到好笑。一个名叫顺叔的说:“你娃娃在外头当了那么大的官,反而把毛褡褡(长辫子)耍脱(丢)了,哈哈。”
杨柏舟还是和气地讲解剪发辫的道理,并且说:“你们不要好笑,过不了好久,你们也会这样。”果然不久,乡邻们到清溪场赶集,各个路口都有人把守,拿着剪刀,硬是把过往行人的长辫通通剪掉了。
一九二二年夏,杨柏舟的病情加重了,他就住在回来才修的一间小屋子里静养,有时看书,有时写字。
在他的小屋子里悬挂着一幅对联:“每思补过心殊泰,常恐招尤气自平。”这是他十年前在贵州荣任都督时,友人赠贺他的众多对联中唯独珍藏保存下来的一幅,这也反映了他为人处事谨慎小心,严于责己的淳厚品格。
这段时间,他很少与外界接触。县长的拜访,也婉言谢绝。平时最喜欢的下平江河钓鱼,也不去了。只是不时独自一人在屋后山坡的桐子林中散步。再过一些时候,他卧床不起,饮食难进,全靠家中喂养的白奶牛的乳汁来维持生命,母亲黄氏去看他,他挣扎着说:“娘,我得的是不治之症,我不能伺侯您了。请您老人家自己保重啊!”
英年逝雄心在 一心革命付与天
一九二二年七月,杨柏舟在他静养的小屋子里离开了人世,享年四十二岁。
他临终时说:“半世英雄终归土,一心革命付与天。”对未竞事业感慨颇深。北平民国中央政府闻讣,追赠陆军中将,拨款银洋二千元治丧,并加讣:“辛亥起义,响应武昌,建设共和,蹶功甚伟,着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勋绩”等考语。
杨柏舟安葬时,贴在杨家祠堂的告白是:“杨柏舟将军猫山祖师陪葬”。送葬者达数百人。坟地在今清溪场镇龙凤村新院猫山,现还有约三公尺见方土冢一座。
杨柏舟子辈三人,昌愚早夭;昌濂、昌潭均已病逝。今有儿媳(昌廉妻)刘妹元;孙子杨胜厚,住在现清溪场镇塘坳乡兴隆桥;三个孙女桂新,菊芳,群英均已婚出,分别住在兴隆、凉亭、星寨。
图片说明:秀山清溪场镇客寨桥村的龙凤客寨桥,始建于元代中期,清光绪年间增建五重檐长廊及亭廊,为桥楼式六孔石木结构平桥。桥上有木结构三重檐{下方为双重檐}硬山式屋顶的长廊建筑,穿逗式梁架,三穿用七柱。桥头为青砖山墙门洞,分别有七和十级踏道,桥东头就是杨柏舟故居。
(本文取材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秀山文史资料》等四辑、《贵州辛亥革命资料选编》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