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西部地区有一位朴素的土家族农民,他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举义旗,讨军阀、建共和,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在辛亥革命浪潮中挥洒热血、一世英名。他,就是贵州省首任都督、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客寨桥村的杨柏舟先生。
本文记述的是杨柏舟先生早年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的传奇故事。
英雄名杨天下 辛亥革命马前卒
杨柏舟(公元一八八0~一九二二年),字荩诚,学名光淮,乳名吉云,土家族,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客寨桥村人,早年曾在本村教私塾,后就读于贵州省武备学堂,毕业后,以会考成绩第一名选送留学日本。
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学成归国,任贵州省新军教练。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后,杨柏舟率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一举光复贵州,被推举为贵州军政府首任都督,继授中将衔,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九二二年七月,杨柏舟因病离开人世,时年四十二岁。他临终时说:“半世英雄终归土,一心革命付与天。”对未竞事业感慨颇深。北平民国中央政府闻讣,追赠陆军中将,拨款银洋二千元治丧,并加“辛亥起义,响应武昌,建设共和,蹶功甚伟,着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勋绩”等考语。
读诗书耕田地 求学走上革命路
杨柏舟(公元一八八0~一九二二年),字荩诚,学名光淮,乳名吉云,又叫老吉,土家族。清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0年)二月,生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客寨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叫杨通熹,母亲黄氏。有姐妹、兄弟各三人,他排行第二。
这个在古老的客寨桥边长大的孩子,十分聪明,自幼性格倔强,寡言笑。他七岁入私塾,拜读于当地秀才杨德光门下,勤奋好学,深得老师赞许。
他九岁丧父,由母亲艰难抚养成人。十七,八岁即开始承担家庭生活重担,一面攻读诗书,一面帮助家庭耕作父亲留下的二十挑谷子田产。犁田,打耙、割草、喂猪、看牛,样样都能做,养成了勤劳节俭、善良正直的德性,对山寨劳苦大众深富同情。
村寨附近有个名叫“强盗大毛”的年轻人,一次偷了他家的鸡蛋,被大哥杨光洪抓住正要打,柏舟急忙上前止住,说:“大毛,人要学好,以后不能再偷了。”“强盗大毛”感激不尽,发誓改正,后来果然没再干偷鸡摸狗的事了,并成为杨柏舟荣任贵州省都督期间得力的随从之一。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杨柏舟读罢私塾便设帐教学。收了二十几个学生,自谋生活出路。教学相长,知识愈益进步。当时社会废科举、办武学,立宪、维新、反清复汉,救国救民等风声水起,也时有所闻,并事事关心,他教书认真负责,深得学生爱戴。
但人们轻视教师的社会积弊,仍普遍存在。
一次,有个名叫洪朋光的顽皮学生有些调皮,杨柏舟要他背了课文才回家,他不听,被批评了几句,便把尿屙在裤子里,偷跑回家扯谎说“先生用水淋我”,其父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到学校大骂。杨柏舟气愤已极,便弃文从武。
他征得母亲同意,卖了黑牛,带着十几吊钱,只身跋山涉水,奔赴贵阳,谎称是松桃县人,报考武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考上了黔省武备学堂。当时已经录取十七名,他名列十八,因而便有“十八学土”的美称。
同盟会闹革命 光复中华讨良策
在武备学堂学习时,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仍然一心求学,自觉严守学习纪律,各门功课优良。
为了弥补必要的学习费用,他曾写信要家里把仅有的几根梨子树卖掉,家里依言办好后,命柏舟的三弟杨光江,专门送钱到贵阳探望二哥。光江到校时,杨柏舟正和同学们身着军装在操场出操,他看见了三弟但不为所动,待操练完毕,才出列与三弟交谈。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深得武备学堂的日本教师高山青公、岩原大山等人的赞许。
在乙已年(公元一九○五年)六月,杨柏舟以名列第一的优秀成绩被选送到留学日本。东渡日本之前,清廷复试,又得清亲王荫昌所器重。就这样,杨柏舟进入了日本振武学校,继而转入连队及士官学校学习,均以优异成绩毕业。
杨柏舟在日本留学六年。这期间正当孙中山从欧洲回到日本,和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杨柏舟毅然与留日同乡平刚、子德坤、刘潜等十二人,加入了同盟会组织。又与尹吕衡、唐继尧、刘存厚、王绮冒、王恩辅等组织革命团体。其后,他还同黄俘、刘炎基、仇亮等人,多次在东京西国桥集会,共同商讨光复中华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