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特稿:神奇习水中国红——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一(组图)
特稿:毛泽东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有三渡在习水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二(组图)
特稿:红军“长征”称谓一词最早问世于习水吼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三
特稿:中央红军长征在习水县回旋时间最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四(组图)
特稿:领袖最可敬 红军最可爱 人民最可亲——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五(组图)
特稿:写于习水的七十五前的红军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六(组图)
特稿:习水流传的红军歌谣何其多——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七(组图)
特稿:脍炙人口的红军花灯——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八(组图)
特稿: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九(组图)
特稿:周恩来一夜三次指挥架浮桥——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组图)
特稿:胡耀邦在习水巧改红军标语——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一(组图)
特稿:长征后最早为红军烈士写祭文的习水名士张南薰——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二(组图)
特稿:景点众多与纪念馆集中让土城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镇——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三(组图)
特稿:中国唯一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四(组图)
特稿:土城有条女红军街——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五(组图)
毛泽东在土城的住址。(熊洪潘摄)
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在重走贵州习水县境内的红军长征路时,有的同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条件是那么艰苦卓绝,红军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四渡赤水时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十比一,交通、装备等其它条件差距巨大,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记者们通过采访感到,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原因有许多,但首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党和红军的领袖以及各级领导发挥了正确把握路线、处处模范带头等“领头雁”作用。正如毛主席所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共产党,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俗话也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位于土城街上的朱德总司令旧居(江山摄)
历史表明,每当党和红军遇到危急关头,总有我们的领袖出来力挽狂澜。请看:当土城青杠坡战斗打得难分难解、显示胶着状态时,是我们的朱德总司令奋勇走上前线,指挥红军指战员击溃了国民党军队,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压了下去!当敌人的援兵不断增加,红军一时不能取胜时,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及时召集中央会议,果断决策,一渡赤水!当“前有赤水、后有追兵”时,是我们的周恩来副主席彻夜未眠、现场指挥,组织红军指战员和当地农民及时架起了两座渡桥,使红军安然渡过了赤水河,把敌人抛在了后边……
位于习水县良村镇茶园村黎树坝的红军烈士陵园,由当地农民在1967年集资兴建。(江山摄)
再拿历史上著名的苟坝会议来说。在通过习水县的二郎滩渡口、太平渡口进行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后,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致电朱德,建议红军主力消灭打鼓新场的敌人。打鼓新场简称新场,即今日贵州省金沙县的县城,当年是一个大镇。当天,主持中央工作的张闻天召集中央领导20多人,在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马髦岭山脚下的“新房子”堂屋里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攻打打鼓新场。
原遵义市旅游局长、作家黄先荣在题为《苟坝,毛泽东力排众议》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苟坝会议的过程。当时,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大家争论得很激烈。多数人赞同攻打,只有毛泽东一个人不同意。张闻天见双方急得不可开交,就搞了个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把毛泽东的意见否决掉了。而且,连他刚刚就职七天的前敌司令部政委也丢掉了。
这天深夜,当周恩来起草完指示进攻打鼓新场的电报,明天早上发出,准备睡觉时,在红军中已经没有领导职务的毛泽东,却打着马灯找来了,把周恩来说服了。接着,他们又找到朱德,又把朱德说服了。第二天早上,再次召开中央会议,终于把大家说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