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特稿:神奇习水中国红——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一(组图)
特稿:毛泽东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有三渡在习水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二(组图)
特稿:红军“长征”称谓一词最早问世于习水吼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三
特稿:中央红军长征在习水县回旋时间最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四(组图)
特稿:领袖最可敬 红军最可爱 人民最可亲——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五(组图)
特稿:写于习水的七十五前的红军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六(组图)
特稿:习水流传的红军歌谣何其多——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七(组图)
特稿:脍炙人口的红军花灯——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八(组图)
特稿: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九(组图)
特稿:周恩来一夜三次指挥架浮桥——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组图)
特稿:胡耀邦在习水巧改红军标语——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一(组图)
特稿:长征后最早为红军烈士写祭文的习水名士张南薰——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二(组图)
特稿:景点众多与纪念馆集中让土城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镇——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三(组图)
特稿:中国唯一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四(组图)
特稿:土城有条女红军街——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五(组图)
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记者前往习水县温水镇曾给红军带路的余荣兴家采访。(罗永赋摄)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来到习水县温水镇,了解红军最早进入习水县辖地的情况。
在犁园坝,陪同采访的65岁的温水镇原人大主席王文炬告诉记者:“(1935年)1月21日,红一师由松坎出发,通过石壕,于同日19时许到犁园坝宿营。”
采访团一位记者在旁插话:“这,应该是红军最早进入习水的地方?”
话音未落,采访团成员何思江连忙接话:“不,红军最早进入习水的地方不是犁园坝,应该是李村坝。”
“李村坝在哪儿?”中红网总编江山忙问。
“在我县仙源镇黄龙村,与桐梓县夜郎镇接壤,夜郎镇,相传就是夜郎古国国都所在地,也是李白流放过的地方。” “那去看看。”
1935年1月22日曾为红军带路的余荣兴之孙余金全家远眺。(江山摄)
采访团立即驱车赶往仙源镇黄龙村李村坝采访。雾很大,采访团在李村坝走家串户,通过多方了解得知: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直属部队(包括军团司令部、政治部、教导团、警卫营、侦察连、工兵连等)从桐梓新站出发,经夜郎坝、岔口,进入习水县今仙源镇黄龙村李村坝宿营。
大家明白了,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红一师都是1935年1月21日进入习水县的,但红一军团直属队到达李村坝的时间早于红一师进入犁园坝的时间,红一军团直属队才是进入习水县的第一支红军队伍。李村坝是红军最早进入习水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