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特稿:神奇习水中国红——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一(组图)
特稿:毛泽东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有三渡在习水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二(组图)
特稿:红军“长征”称谓一词最早问世于习水吼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三
特稿:中央红军长征在习水县回旋时间最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四(组图)
特稿:领袖最可敬 红军最可爱 人民最可亲——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五(组图)
特稿:写于习水的七十五前的红军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六(组图)
特稿:习水流传的红军歌谣何其多——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七(组图)
特稿:脍炙人口的红军花灯——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八(组图)
特稿: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九(组图)
特稿:周恩来一夜三次指挥架浮桥——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组图)
特稿:胡耀邦在习水巧改红军标语——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一(组图)
特稿:长征后最早为红军烈士写祭文的习水名士张南薰——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二(组图)
特稿:景点众多与纪念馆集中让土城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镇——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三(组图)
特稿:中国唯一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四(组图)
特稿:土城有条女红军街——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五(组图)
提起习水县的红色旅游,不得不重点说说它的土城镇。
土城古镇地处川黔渝交界处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县,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是黔中腹地西出川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川黔锁钥”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上地形复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就是这样一方小小的弹丸之地,却集中了众多的景点及纪念馆,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厚重,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具佳,使它成为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名镇、一个充满红色的红运之镇,将古老历史、红色革命、天然生态等连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旅游带。
千年古镇
千年古镇土城全景。(熊洪潘摄)
千年古镇土城一角。(熊洪潘摄)
那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记者们来到土城古镇考察,只见它依山沿河而建,三面临水,北面环山,水绕镇而流。山——水——城相互辉映、相生相息,如诗如画。然而,天地苍茫,千年一瞬。藏身于山野、田埂深处的土城古镇,似乎早已淡去那曾有的熙攘市井、繁华商埠,如今的它透着一份清香的幽静、一份素雅的古朴,一份红色的典藏。
大家穿过古镇大门,走进古镇,漫步在青石板老街,倾听着古稀老人的讲述,寻觅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仿佛穿过时空隧道,进入了那段逝去的岁月,去见证小镇曾经的繁华与落寞、魅力与沧桑……
走进镇上的“千年古镇土城博物馆”,那里面展出的一个个出土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向人们陈述着古镇的千年风云。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代建县,唐宋建州。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房屋时发现了大量土城墙,故名“土城”。人们行走的这条饱经风霜的石板小街就是土城的老街,分上街、中街、下街,全长2.5公里,与长征二万五千里正好有一个寓意上的巧合。
走在土城这条细长的街道上,宋朝景阳春酒的酒窖遗迹还在,偌大的酒甑还在。斑驳的沙石与青砖的瓦房,足可以看出历史的沧桑。残破的碉楼与倾斜的戏楼,表明了古镇人们那种追求自然、舒坦、宁静的生活依然至今。民间歌谣、茶馆说书、玩意鼓点、算命先生,让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历史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