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苏中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谢克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很自然地追思起谢克东同志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的一生,对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栉风沐雨七十载
谢克东1911年出生于上海金山县,母亲陆定华同志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是陈云同志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领导工人运动时的部下和骨干。受革命母亲的影响,谢克东青年时代就投身进步活动,于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组织过革命文学活动和工人罢工斗争。全面抗战爆发前,1936年7月受党组织派遣至西安的东北军从事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东北军学兵队总支书记,东北军青训班军官差遣队特支书记,东北军67军工委书记等职务,积极参与了西安事变,为抗日救国而英勇奋斗。
1939年7月调至中共东南局工作,参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以后,他第一次踏上南通的土地,担任如皋(东)县委书记、新四军如东警卫团政治委员等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反“清乡”斗争中,担任苏中四地委城工部长,出色地领导了地下秘密工作,建立了敌占区秘密党组织“乙种组织”,获取了日伪的许多重要情报,为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一地委如皋县委书记、一地委组织部长、领导解放区军民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生死较量。1946年秋,我军主力战略北撤后,临危受命担任南线党政军委员会委员,带领少量部队在南线坚持。1947年3月泰兴县委书记叶悌青壮烈牺牲后,他连夜赶去接任县委书记,与南线的同志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挤大“鱼塘”,坚守了南线阵地。
谢克东原名谢克,1947年在一地委恰巧有两位谢克,彼此的信件经常收错,因他在东部工作,地区领导人姬鹏飞建议他改名谢克东,在西部工作的自然改名谢克西。
全国解放后,谢克东曾任中共无锡市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共江苏省工业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任南通地委第一书记,1964年任盐城地委第一书记,1980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6年离职休养,2001年1月11日逝世。
咬定发展不放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谢克东及地委从南通实际出发,上上下下大办水利。据历史记载,南通几乎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大水灾,他和地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制订了带有根治性质的水利建设规划,形成了具有南通特色的相对独立的水利体系。
经过几年奋战,全区共开挖、疏浚七条一级主干河道、105条二级河道、1066条三级河道、11706条四级河道、15803条丰产沟,并做了配套建筑。完成九圩港闸等12座水闸、船闸,并进行了沿海护堤和沿江保坍工程。灌溉面积达674.5万亩,扩大排涝面积2464平方公里,至此,南通抗大涝大旱的高产稳产田基本建成,城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也得到了保证。农民说:“看到稻子黄,想起挑河港,吃了白米饭,不忘共产党”;“骨干长河长又大,旱涝灾害都不怕,大旱江水来灌溉,雨多开闸放掉它。”为1964年获得粮棉双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东县为此受到了国务院和周总理的表扬,《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号召学习启东县粮棉双高产的经验。
1964年4月,谢克东被任命为中共盐城地委书记。他把改造低产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分类指导,针对范公堤东的盐碱地,里下河一熟老沤田,北部砂碱地,搞试点,看现场,总结出“水、肥、林、种、管”五字经,勉励大家把盐碱多、荒地多、风沙多的“老三多”,变成粮棉多、林果多、禽畜多的“新三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根据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1966年同1963年相比,全区粮食总产增长了33%,皮棉增长了102%,油料增长了125%。
无粮不稳,无工不富。在粮棉农业增长的同时,谢克东十分关注工业的发展,强调地方工业要优先发展支农产品。为了引进工业发展人才,征得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于1965年9月,从苏南调进了50名有办工业经验的县、社干部,帮助兴办地方工业。据统计资料,196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0%。
实事求是最可贵
谢克东常说: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的生活安排成为地委的头等大事,他带人先后在启东、通州走乡串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允许每个农民向集体土地借种一分或一分半地的办法。不出几个月,“借田到户”地里的农作物长得特别好,市面上胡萝卜便宜了三分之二,马上缓解了口粮问题,小变通解决了大难题。农民说,这一分半地救了多少老百姓!现在肚子填饱了,来劲了,田种好了,猪羊变多了,干部工作也好做了。为了群众利益,他置个人的政治风险于不顾,坚持实事求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王霞林同志深情地回忆起五十年前南通地委在南通县正场公社贯彻中央农村工作“六十条”试点,一次谢克东来公社开座谈会时问道:食堂怎么样?要不要办?有人不顾事实地说:贫下中农要办,富裕中农反对办。时任南通县正场公社党委书记的王霞林直言不讳:“我现在就住在贫下中农家里,他们天天对我嘀咕:食堂不能再办了。都说公共食堂的粮食都被没有毛的老鼠吃掉了!”当时,谢克东一边听一边记,连说“慢点讲,慢点讲”。不久,中央宣布:公共食堂解散。群众反映,“共产党听农民的,让农民出气,为农民作主,农民放心了。”
1978年4月,谢克东第四次来到南通,担任市委书记兼地委第一书记。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积极稳妥地处理“文革”的遗留问题,率先在全国解决了下放职工和知识青年的回城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迅速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
他亲自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上访知青,了解到原政策规定支援新疆的对象是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而南通把在职的青年也动员去了时,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省里有关部门提出了不同意见,但谢克东在常委会上语气坚定:“共产党人最讲实事求是,错了就改,有什么问题我来承担责任。”后来,中央有关政策出台,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下放职工和知青的问题,证明了它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965年,盐城进行社教试点,谢克东在一个大队驻点,按规定不用真名,遂化名李光,这个化名就颇有深意。有个队一下子要抓4个人,并要宣布开除党籍,谢克东知道后强调,一定要弄清矛盾的性质,否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接着联系他的化名说,李光就是要把真理发扬光大,如果真理变成谬误,李光就成了把真理丢光了,如此举重若轻地一拨,将整个试点纳入稳健轨道,使广大基层干部避免了无辜伤害。
正确决策需要实事求是,纠正错误也需要实事求是。在“反右倾”时,有一个县因反对虚报玉米产量,两位副职被拔了“白旗”,引起议论纷纷,谢克东接受大家意见,很快恢复了两位同志的职务。一次,他批评了两个县的负责同志,后来发现批评错了,就公开检讨,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人家说你不要检讨了,他说,我要检讨到他们满意为止。
自持自重见风骨
谢克东和气待人,平易近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善于面对面地工作,讲话很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有可行性。下基层调查研究注意观察实情,听取干群意见;开会充分讨论,再归纳结论;即使找人谈话,也是充分听取被谈话人的意见。
对待人和气,谢克东别有见地,早在1961年,他为《群众》杂志写了《待人和气是党的优良传统》文章:“待人和气,不是一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问题,实质上是要求我们平等待人,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我们党过去和今天所取得的一系列的伟大胜利,和待人和气的优良作风是分不开的”。并举了如东大圩两个生产队长的例子,一个对群众和蔼可亲,一个急躁生硬,群众对前者的反映是:“看看也开心,做做也有劲”;对后者的反映是:“样子吓坏人,做做也松劲”。
岁寒知松柏。“文革”中,谢克东虽遭受到严重迫害,但始终不乱方寸,不失气度,不丢原则,自持自重,绝不表不当之态,决不做不当之事。造反派污蔑谢克东是“走资派”,批斗时喊“打倒走资派谢克东”,他坚决不承认,不举手,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要坚持实事求是,捕风捉影的事,我不能承认”。在挨批斗时,脖子上挂了个铁丝系的木牌,旁边一位下级是第一次挨斗,在挨斗两个多小时后,头晕目眩,颤抖欲倒,谢克东就用自己的木牌轻轻碰了一下他的木牌,提醒他别跌倒摔伤。挨斗结束,谢克东悄悄安慰他:既来之则安之,真金不怕火炼,下次挨斗时,两脚要适当分开,全身放松,不要多想乱想,还要不时调整重心,做点深呼吸。
大路不平有人铲。机关传达室一位邹姓工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当看到有人在机关大院贴污蔑谢克东的大字报,就拿笔在上面据理反驳,真是公道自在人心!在海边新成立的“五七”干校,搬运建筑材料又脏又累,不少人手上都磨出了泡。食堂师傅不忍心看谢克东也受这样的苦,就提出食堂人手不够,将谢克东要去帮厨。而谢克东也委托上街购菜的师傅代买劳保手套,悄悄地送给手上有泡的学员。
1971年冬,谢克东担任黄沙港工程副总指挥,工地纵横三十里,民工有一万多人,年已6旬的谢克东吃住在工地,检查工程进度质量,深入工棚嘘寒问暖,经常要步行二三十里。由于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急送医院抢救,诊断为中风脑梗塞,被人称为“鞠躬尽瘁,病倒暂已”。
送子赠画传佳话
谢克东工作作风细致,很有人情味。粉碎“四人帮”后,根据中央文件规定,一干部家庭成分由破落地主纠正为中农,因仍有“极左”思潮干扰,纠正的决定又被县里撤消了,该干部很是苦恼。谢克东知道后,批示派人调查核实,肯定了县里前一个决定是符合事实和政策的。此时,该干部的母亲在医院病重垂危,谢克东交待将新决定尽快形成文件,一定要读给老人听,老人在弥留中听到折磨了几十年的成分问题终于圆满解决,带着笑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至今,该干部一说起此事就激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