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角度研究与撰写抗日战争史,是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学者们的研究力图全面反映共产党与国民党有联合同时也相对独立的抗战,全面反映全体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与日本军队的殊死搏斗,强调构成统一的中国战场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都是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威信的基本条件。在论述两个战场贡献时,近年来的研究并没有在两个战场的地位、主次那样的问题上进行过多讨论,摆脱了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突出国内矛盾与斗争的倾向,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在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既重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持久战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等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政治领导作用,同时也正视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事实,正视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938年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的政治领导作用。虽然许多研究都注意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不同领域与体系的领导有不同的影响,但学者们更强调的是:在时间相当长、范围相当广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不同的区域和战线上共同实施了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这是能够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因素。当然,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力量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局面: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政治、组织、行政领导作用扩大,而国民党领导的区域相应缩小,其政治影响也因政权的腐败而萎缩。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力量分散的弱国,中国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根本性胜利而成为大国,不举全民族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当时连日本方面的有识之士如尾崎秀实都意识到:如果日本的对手仅仅是国民党政府,问题也许还好解决,但现在日本以整个中华民族为对手,“则是严重的问题”。所以,把研究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作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对于说明中国从弱到强的转化很有意义。
适应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开展共同研究
与诸多学术领域一样,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明显深化了与港台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抗日战争是发生在中国与日本两国间的战争,但这一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交集,所以也与俄罗斯、美国、英国及欧洲战场上的其他诸国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充分了解有关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不同国家学术界的观点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与港台学者特别是台湾学者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资料范围。两岸学者能够从更广的角度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加以考察,全面描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全景。而和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的学者进行交流,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虽然中日两国学者之间早就在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开展了交流,但由于中日历史问题在政治领域、民众感情与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均有反映,所以从2006年开始的、由中日两国政府达成实施框架而进行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第一阶段研究报告在2010年公布后,关于历史认识是否需要跨越国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应该说,在历史认识存在差异甚至发生争论的国家之间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解决因历史问题给国家关系带来的影响,是国际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这一方面,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之间均有成功的尝试。特别是德法之间经历战后数十年的努力后共同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证明了历史认识跨越国境这一命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所以,尽管有人表示怀疑,但中日两国学者以“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态度就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共同研究,促进历史认识跨越国境,确实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日本学者来说,了解中国民众在那一时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了解中国学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与立场,可以深刻认识日本的责任,总结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道路。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社会,了解日本学者对战争教训的认识,也会对战争发生的社会原因形成新的认识。
与不同国家的学者就有争议的历史认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后自尊和自信的表现,是中国真正进入国际舞台中心的标志。它表明,中国正日益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挑战,包括在学术研究方面。近代中国在抗击列强侵略与压迫的斗争中产生的民族悲情意识是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动力,但也是导致“弱国心态”产生的原因。今天的中国完全摆脱了近代历史上的被动局面,昔日的弱国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正在形成。抗日战争史研究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走出历史悲情,扩展学术视野,开展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学术研究。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