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遗像
红军骑兵冲锋
在这次河西战役中,的的确确,骑兵发掘了极大的机动性与灵活性。比如共军刚刚驻营\休息\做饭\准备住宿,青海骑兵一见共军炊烟,急驰而至,共军来不及吃饭,将做好的饭食倾倒后(笔者注:电影《西风烈》中有此情节反映,很真实)即行逃窜,如此一连数日,真是马步之势既异,饥饱亦复相殊了!在青海骑兵飙疾如风的追逐下,共军经常饥肠空腹行军,岂有不疲惫之理。 第四是共军情势判断的错误.共军在强渡黄河之前,有一个敌情研究与判断,猜测参加意见最多的是共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董是河北新河县人,北京清河预备学校及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炮科毕业。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任过职,孙连仲将军在青海省任第一任主席时,董任团长之职,在青海驻过防。民国二十年,随孙连仲将军有江西剿共时,在江西宁都投入共军,此次在共军西征军任第五军军长之职。
蒋介石张学良在西北
民国十七年凉州镇马延(字不详)反抗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向西宁镇马麒求援, 马麒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暗中派马伏良(外号七大柵)\马朝佐(外号仓大人)\马子龙(外号八营)等三个营,前往攻取永登,与西北军作过战。这三营一听见机枪猛烈扫射,便逃回了西宁.因此董振堂对马麒的军队训练认为平常,作战能力不强。他认为渡过黄河,打垮青海军队没多大问题。不过董的判断当在民国十七\十八年时确实如此。西宁马麒的所有军队,三日一操练,春秋二季各会操一次,多半数的士兵把给养合拿到家中生活,所以当时有“我只吃粮不当兵”之谚。但自西北军进驻青海后,对青海军队的训练,起了示范作用,尤其是马麒之次子马步芳对军队训练非常认真,仿效西北军的训练方式,因之军队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变化。这一点董振堂没有料想到。对青海军队作战能力的低估,是共军在河西走廊失败的一个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