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桐油灯
1944年我从实验小学分派到了《七七报》印刷厂,当时的厂长是刘策,背有些驼,是河南人。我和同学们在洪山公学和实验小学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边区机关报《七七报》的重要地位。现在能在报社印刷厂工作,内心感到十分的自豪。《七七报》大致的专栏有《半月国际述评》、《敌后一月战况》、《小讲坛》、《知识性小专栏》,稿件的来源是群众写稿,建立通讯网。报纸印出后,由厂长负责按各地要求的份数包装捆好。标明地址和收信人。交通联络站的同志分送各地。报纸标有定价,而实际上都是免费赠送的。
我当时是一个小姑娘伢,记得先是分在装订组,后来调到排字组工作。装订组是用手叠纸,用长铡刀切书切纸。印刷机器是用脚踩的。通常每班是二个人。一人踩机器,一人加墨和理纸。印刷技术是请武汉洪山的工人付斯太负责的。排字组有四副字架,有二副是常用字,另外两副是外用字和标题字。一、二、三号字都装在左边一副字架上,总共二十多盘。为了转移方便,把几个四方架子拼装起来,就是排字架;拆下来就是一只只的铅匣子,可以分散隐蔽起来。工作环境好的是在老百姓家里或者是祠堂里;差的环境是在山林坡地。靠着大树,就将排字架立在树边。我们捡字排版时,按文章的需要,将铅字一个个地从字架上取下来拼版。我与分派过来的同学都很努力地工作。我们清晨起床便朗诵“一七丈三上”(常用字在字架的位置口诀),然后相互提问。这样很快就记住了铅字架的排列规律和方位。当时没有照相制版的条件,只好自己雕刻。有不少的字是现用木刻的,还有的是几个字改成的,如“折”字,是将“持”和“新”各去半边而拼成的。排版的夹条是用竹片子绑成的。
我记得有天晚上,要赶印文件。那天是在一户老百姓家里,我们把排字架靠在墙壁立起来。房东家的油灯不多,只给了我们一盏油灯。那桐油灯的光线太暗了,我们要从密密麻麻的铅字架中,快速而准确地捡出所需要的铅字,是有些困难。我们虽然记住了铅字排放的偏旁部首和方位,但长时间在光线暗淡的地方工作,眼睛难免胀痛。我当时年纪小,人又机灵,想出一个办法来:四个排字架前各站一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记得了铅字偏旁部首在架子中的方位,所以,需要哪个字时,就把油灯递到哪面排字架前的人手中,就很快捡出了文章所要的铅字。这样,一盏桐油灯在四个人的手中不断地轮换着转,活象玩“走马灯”的游戏似的。就这样,在暗淡的油灯下,我们靠着团结的力量,大家在很短的时间里捡出了铅字,完成了排版任务。同时也节省了灯油,房东很高兴。
后来,我们就把这一经验传给别的战友们。每当想到《七七报》许多感人的消息报道都是通过自己的手中排出来的,战友们心里就特别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