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作为跟随许光达大将工作、战斗了20多年的一名老兵,特别是作为跟随首长组建装甲兵的22人中的一员,能够参加中央军委为许光达同志百年诞辰举行的纪念活动,缅怀他的卓越功勋,感到很荣幸,也很欣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从冀中军区第三纵队第十七团几经辗转来到晋绥军区,就在许光达司令员身边工作。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基层干部到装甲兵领导岗位,我的每一次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他的教育培养。如今老司令离开我们已经39年了,但他的高大形象、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他的文韬武略、高尚品格还铭记在心。我打心眼里爱戴他、敬重他,终生怀念他。
老司令具有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我到晋绥军区后不久,就跟随他参加了晋绥战斗。记得当时参战部队缺乏重型武器和攻坚战经验,加上天气寒冷,部队衣单粮缺,伤亡很大,士气受到影响。在转攻包头前,司令员及时教育部队说:“我们打仗会有牺牲,但打仗不是为了去死,而是为了活着,为千千万万人民活着!”他的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部队顺利向包头挺进,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后来的宜瓦战役围城打援,以及扶郿、兰州战役中,我都亲眼目睹了老司令把握战机、控制节奏、调动敌人的高超指挥才能。比如攻打兰州城时,要经过城旁唯一一座黄河铁桥。他嘱咐部队:这座桥非常重要,具有战略意义,不但要攻城,还要保护好这座桥。后来我们才发现,部队攻下城门,迅速占领并控制了铁桥,一下子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使敌人只能束手就擒或跳下黄河,同时也保证了兰州群众的交通和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自点将许光达组建人民装甲兵,我有幸跟随他投入这个新的事业。在装甲兵建设中,司令员一贯强调政治和军事技术结合,训练和实战结合。他依据现代战争特点和我军情况,在陆军机械化、装甲兵作战运用、军事训练、政治工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和揭示了许多特点规律,形成了系统的装甲兵作战训练理论,给我们留下了奠基性的宝贵财富。早在1950年10月,他就在给总参的报告中,提出建训练基地、办坦克学校和修理工厂的设想,还提出要研制我们自己的坦克,后来我们实现了坦克装甲车辆的国产化。记得装甲兵领导机关刚成立时,他就提出了“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的思想。他号召机关人员抓紧学技术,政工干部也要学技术,每人都要学会一种驾驶本领。他身体力行,经常到学习班上课。他对教员说:“你不要把我当司令员,要把我当作你的学员。”他倡导干部必须进院校深造,重视提拔经过院校培养的干部。当时我有幸被选送到苏联斯大林装甲坦克学院学习。临行前司令员对我说:“于庭兰,好好学,我们这辈子就是搞装甲兵了。”后来他到苏联访问时,再次鼓励我要学好。我没有辜负司令员的期望,学习结束时,被苏联国防部授予金质奖章。
许司令员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身上体现的党性觉悟。建国初期,他上书要求降衔的事迹,令全党全军钦佩,被毛主席誉为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他的党性觉悟还体现在关心群众利益上。装甲兵组建初期,司令员要求管理处组织养猪种菜,自行开垦生产,有效改善了大院官兵生活。他和蔼可亲,礼贤下士,始终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他对自己和亲属要求非常严格。我亲身经历了这样几件事。有一次,组织上考虑到他多次负伤,还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为减轻他的伤痛,购买了两个沙发床,他坚持自己照单交了钱,并撕掉了发票,怕工作人员拿去作为营具报销。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的四哥和六弟饥饿难耐从湖南来京求助,想在身为装甲兵司令的兄弟家中度过饥荒。他坚持按照装甲兵党委“来队家属只住三天”的规定,留他们在家中住了三天,就让亲人们带着家里仅有的几十斤全国粮票返乡,他的六弟在返乡途中病饿而死。他的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