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参加纪念许光达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的品德风范。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和6800万家乡人民,向许光达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同志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做了放牛娃。但他十分渴望读书,常常跑到附近一所私塾的窗外悄悄跟着学习。有一次,天空下雪,寒风刺骨,他在窗外又冷又饿,晕倒在窗下。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私塾先生邹希鲁,于是被准许免费就读。8岁时,他跟随邹希鲁转到许家园小学。邹先生教他读《三字经》等古书,给他讲述屈原、岳飞和家乡附近爱国志士谭嗣同、黄兴等的故事,使他在文化上、思想上得到启蒙,埋下了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种子。11岁时,他考入长沙县立第一小学高小部读书,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步树立起爱国民主的思想。
20世纪20年代初的湖南,社会风云变幻,思想潮流激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在民族危亡关头苦苦挣扎的青年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21年秋,许光达同志考入长沙师范学校。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视野日益开阔,思想迅速进步。他不仅读书用功,成绩优异,还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常和同学去岳麓山,瞻仰黄兴、蔡锷、刘道一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墓地,回顾他们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感受他们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和同学们走上街头,罢课游行,抵制日货,争取民主自由。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实践中,他逐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最好理论,中国共产党是这一理论最有力的实践者。1925年5月,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他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即使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在辗转各地千里寻党的艰难困苦中,在“文化大革命”被残酷迫害的屈辱岁月里,他都矢志不渝,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许光达同志将自己全部的身心交给了党,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1926年春,许光达同志由湖南党组织选送报考黄埔军校,从此离开家乡,南征北战,忘我工作,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许光达同志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是他对家乡、对亲人,却始终怀着骨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和难以割舍的赤子情怀。
1928年初,许光达同志在安徽寿县参与筹划国民党第三十三军学兵团暴动。后来,筹划工作失败,他辗转潜回长沙。10月,在家乡与老师邹希鲁的女儿邹靖华完婚。婚后十天,他就告别新婚妻子,北上寻找党组织。直到1938年,夫妻俩才在延安团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光达同志曾参与创建红六军和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930年9月,为配合红一、三军团攻打长沙,时任红二军团第十七师师长的许光达同志,率部随红二军团由湖北监利渡江南进,攻克湖南华容、石门、津市等地。之后,在桑植、慈利、石门一带打游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
1950年1月,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光达同志思念家乡,惦记亲人,满怀积蕴了20多年的乡情回到湖南。他看望邻里乡亲,了解群众生活,宣讲党的政策,关心家乡发展。他指导家乡人民要按照政府的法令办事,各方面做出成绩;要警惕土匪和特务的破坏捣乱,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这以后,由于忙于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许光达同志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是,他对家乡、对家乡人民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特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