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军队建设作贡献。他思考和决策问题时,总能着眼发展,看准时机,抓住要害。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向军委建议,解决了各级后勤主要领导参加同级党委常委的问题,进一步理顺了后勤编制体制和领导体制。王平同志每次到部队,总要深入基层连队,查看连队官兵住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尤其是到边远山区的基层单位,对于干部、战士看病就医、家属随军和子女上学等问题,都要一一询问,实地解决困难。1982年,总后组织后勤工作大检查,王平同志不顾已是75岁的高龄,仍和洪学智同志一起,轻车简从,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进入偏远山区后,有时跋山涉水,他挽着裤腿,拄着拐棍,同行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名将之风,山高水长。我们缅怀王平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朽功勋,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思想品格和优良作风,是为了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努力把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纪念王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杨松
1907年10月12日,王平同志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大湖地村一个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平同志出生不久,他的两个哥哥因病相继夭折,三个姐姐被迫送人当了童养媳,母亲也在他不满周岁的时候病故。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家里放牛。在本应上学读书的年龄,他被迫几度辍学,后来考上了县城的高等学堂,也因家境贫寒未能就读。他回家干过杂活,到药铺当过学徒。他在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时曾经说:“由于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从小就养成了敢于反抗,敢于斗争,不屈服任何压力的坚毅性格。”艰难的生活,不平的遭遇,促使他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后来,他有机会进入一家免费的经馆求学。开办经馆的老师为人开明,并订有一些当时的进步报刊。王平同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追求进步思想,向往外面的世界,常与同学一起讨论封建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问题。1926年,当大革命风暴席卷鄂东南地区时,王平同志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在本乡积极参与组织农民协会,任乡农协委员和村农协负责人,热情地向农民弟兄们宣传革命真理,带领革命群众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破除封建迷信等革命斗争,使农民运动的烈火燃烧到周边区县。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捣毁工会、农会,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王平同志没有退缩,坚持开展革命活动。他通过秘密组织和参与“同学会”、“同年会”、“农委会”等形式,继续宣传革命道理,接待、掩护大批党的秘密工作人员,并在此期间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当彭德怀同志率领红三军团主力转战到达阳新县时,王平同志坚决地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他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家乡人民的嘱托,走出家乡,紧跟党的领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一生经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无论是在革命的高潮时期还是在党的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无论是自己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经受了长期革命斗争与和平建设时期各种政治风浪的考验。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