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趣的是,展览还展出了鲁迅生前收藏的明信片。鲁迅当时对于苏联的情况十分关注,通过友人,他私下收集了不少这类的明信片。其中有一张画面上出现剪纸似的一对男女,女人吸烟,男人别过头去,下面有一排字:“如此嗜烟,使我对她爱意全消。”鲁迅特别将其珍藏起来。
肖祖财介绍说,这张明信片与鲁迅生前嗜烟如命的习惯与自嘲不无关系,鲁迅能在一夜间吸上2到3包烟,这都成为他后来早逝的重要原因。“当年许广平曾这样描述过鲁迅的烟瘾:‘鲁迅吸烟一刻不停,一支完了又一支,基本不用火柴,那不到半寸的余烟就可以继续引火,所以每天只要看看地下的烟灰、烟头的多少就可以窥测他一天在家的时候多呢,还是外出了。’”
随展文物中,有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工作时使用的烟缸、写作时戴的眼镜,还有他一直使用的“金不换”毛笔、砚台及他最爱用的“亦政堂墨”……作家及斗士的生活点滴依稀透露出来,仿佛让观众看到鲁迅通宵写作一个画面:香烟陪伴鲁迅燃到黎明。
新兴木刻:一半来自广东画家
在精选来穗展出的文物时,上海鲁迅纪念馆的馆员们发现,馆中所收藏的版画大多来自抗战期间鲁迅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中,留下的大批版画作品至少有一半来自广东的版画家。如今,这些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性版画作品随展览第一次回到了广东。
黄新波的《怒吼》、《失业》、《进行曲》在展览中非常抢眼。1933年,广东台山人黄新波赴上海,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成为当时版画界代表性人物,解放后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职务。
黄新波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鲁迅:“当时鲁迅看到李桦的木刻画,知道他是广东人,幽默地说:‘真奇怪,怎么他刻的人物,额门统统都这么低的?难道广东人的额门都是特别低的么?”旁边站着的版画家陈烟桥和黄新波都是广东人,都被鲁迅的话逗乐了。”
除了黄新波的版画作品,广东版画家陈烟桥的《拾煤屑的人》和《保安雕镂》,李桦的《“一·二九”救亡斗争》、《兵变》,以及首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胡一川的版画作品《恐怖》,都将亮相于这次展览,这些来自广东的版画家早年都曾在鲁迅先生的亲自指导下从事木刻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