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纷纷向毛泽东写信,或要求上京一游,或要毛泽东帮助解决工作,对此,毛泽东总是耐心劝导。
毛远悌,字乙夫,是毛泽东的六代堂弟毛泽癸之子,毛泽癸曾参加过毛泽东组织的农民运动,后在外失踪,留下毛远悌兄弟三人与母亲辛酸度日。1940年,毛远悌到《力报》社印刷厂做工,此后直到解放初都在印刷行业。1950年初,他写信给毛泽东,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要求到北京学习,他在连写了两封信后,毛泽东于1950年5月12日回了信。
远悌贤侄:两次来信收到了,很高兴,你做印厂工作极好,应将此项工作做好,不要来北京。学习事将来有机会时再说。远翔是否尚在革大学习,有信请转交。远翔略历我忘记了,便时请告我。此祝进步!
毛译东
1950年5月12日
毛泽东要毛远悌搭给毛远翔的信写于同一天,内容也是要其不要来北京:
远翔贤侄:两次来信收到甚为高兴。你应在湖南设法求得工作,不要来北京,这里人浮于事,不好安置。你的文字已通顺,用力学习,当会有更大进益。……
毛远悌、毛远翔在接到毛泽东的信后,遵嘱留在湖南,未再提去北京的要求。
毛森品既是同族人,又与毛泽东是湘乡东山高小和驻省中学的同学,其兄毛钦明亦是毛泽东的同学,1927年还陪同毛泽东考察过湘乡农民运动,1928年为革命献身。毛森品两次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家乡情况,并要求毛泽东为他推荐工作,1950年4月18日,毛泽东复信说:
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反而有累清德,不知以为然否?
毛泽东一面婉言拒绝为毛森品推荐工作,一面又体谅老友困难,他先后三次给毛森品寄去550元钱。
毛泽东50年代初致故乡族人的信,大多很简短,其中心内容和最为闪光之处都是不让族人产生“荫庇”心理。如1950年5月7日给毛贻华的信说:工作事尚望就近设法解决,我现在难于为助,尚祈鉴谅。5月8日给毛春轩的信说:去年12月来信业已收到,甚为感谢。浪秋、迪秋诸位均宜在家工作,不要来北京,以免浪费时间。1951年2月15日给毛岳乔的信说:你的生计困难,甚为系念,但我不便有所介绍,仍望在原地自己设法解决。1956年12月13日毛泽东回本族姑妈的信说:调你儿子做财经工作一事,我不能办,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乞谅为荷。
毛泽东对待像上面这些提出要求引荐或解决工作的族人,均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拒绝方式,不让他们存留幻想,效果很好!但同时,毛泽东也是看重乡情、亲情的,他往往用寄款赠物资助或答应一些族人到北京小住的方式安慰他们。
如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复毛泽荣的信中就提到“托毛李(指毛泽连、李祝华)带上皮衣料一件,为弟御寒之用。”次年5月12日回毛泽益的信中亦有“兹寄上人民币贰佰伍拾万元(合250元),以应急需,收到时请告知为盼”的句子。1952年10月2日致毛字居的信说:“毛泽连来信叫苦,母尚未葬,脚又未好,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一百万元为六婶葬费,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另寄二百万元给泽荣(逊五)助其家用。他有信来,我尚未复,请转告他,不另写信了。”
然而毛泽东也并非有求必应,因为他一已之力,要完全用自己的稿费解决百姓的生活困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1950年5月8日他给毛逸民的信件中说:
乡里贫苦人民生活困难,烈士家属更加困难,暂时只好忍耐一点,待土地改革后就可能好一些了,那时人民政府也可能给人民以一些帮助,例如贷款等,人民就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
烈属的照顾是全国范围内的事,全国有几百万户烈属,都要照顾,自未便单独地特殊地照顾少数地方。但最困难的人民,当地人民政府在减租时土改时及青黄不接的岁月,应当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