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邓小平和卓琳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笔纸往来,风雨飘摇与境遇沉浮中,爱人与家庭的温暖支撑着邓小平度过了人生的最低潮。这些温暖也是邓小平坚持真理、披荆斩棘的助力。
与子女:“我们从小到大从未见过父亲写信”
“文革”期间,即使一家人天各一方,甚至下落不明,邓小平也没给子女写过家书,以至于他们说:我们从小到大从未见过父亲写信。鲜为人知的是,他写过十多封为子女求助的信。
有的信是为孩子们的生活操心。大女儿邓林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小营养不良,老生病,当时还没有结婚。邓小平做了长期在江西生活的打算,因此提出让邓林离父母近一些,以便照顾她。在给中央写信汇报情况的时候,邓小平说:邓林即将毕业,希望将她分配到靠我们近些的地方工作(1970年2月9日的信)。
最令邓小平牵挂的是大儿子邓朴方,为此他写了好几封信。“文革”初,邓朴方被造反派迫害致残,此后一直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邓小平十分担心,他写信请求中央能让自己照顾儿子,说:“我们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不能丢下不理。所以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块生活较好。”(1971年2月3日的信)此时邓小平已接近70高龄,卓琳也快60岁了,照顾一个瘫痪的儿子其艰难可想而知,但他仍然坚定地请求“把邓朴方送来南昌”。
当年邓小平写下这些信,子女们并不知情。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时,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出了部分信件,邓朴方才第一次看到真迹,他久久停留在信件前没有离开。后来他充满深情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是啊,还有什么能比“父母心”更能概括邓小平的这些家书呢?
与孙辈:“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作贡献”
邓小平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普通人,他曾说过:“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平日里邓小平和常人一样喜欢和孙辈们在一起,他自己曾不无幽默地说:“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奖。”爱孩子,却从不骄纵孩子,邓小平常常带着小孩去游泳、散步,勉励他们锻炼好身体,并激励他们掌握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之前有人说,1993年初邓小平给晚辈写了一封信。实际上,这是一次谈话,没有写信,透露出邓小平对晚辈殷切的希望。
那天,邓小平把孙子孙女们聚在一起,边聊边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他回忆起自己在法国的经历,然后说:“我十六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十六七岁就上台演讲。”
在这次谈话里,邓小平告诫晚辈们:“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做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到实践中锻炼、为国家作贡献,这样的叮嘱,是普通的老人对子孙最平凡、最实在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