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2、30年代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大别山腹地一户贫苦农民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孩儿,母亲生下他后,由于饥寒交迫而难产不幸去世,从此这个小男孩由贫穷病弱的父亲拉扯带大。1937年日本侵略者端着刺刀闯进小男孩父子的村庄,要抓走小男孩的父亲做劳工修工事,父亲不愿为侵略者卖命,日本兵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父亲,年仅9岁的小男孩成了孤儿。贫苦的孩子为了谋生,不得已给地主家放牛,常常食不饱腹,靠同样贫困的乡亲们东家一口饽,西家一口粥供养他,受劲人间苦难与贫穷饥饿。
1941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部队打到大别山区,解救了小男孩,无爹无娘的小男孩从此找到了“亲人”——共产党新四军。13岁的小男孩跟着部队穿山林,过险滩,行军打仗,小小的个头,一点不怕累不叫苦,战友们都喜欢他,指导员为他起名“红娃”。他成为一名光荣英武的新四军小号手。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枪林弹雨的洗礼,在部队指导员和战友们的教育引导下,“红娃”渐渐在这个“大熔炉”中百炼成钢。每当战场上 “红娃”吹响的嘹亮的军号声响起,新四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与鬼子拼刺刀,肉博战,英勇杀敌,绝一死战。小号手红娃和战友们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他们的战绩引起了敌高级指挥官的注意,于是他们派更强悍的敌军镇压围剿红娃他们的新四军部队。在1942年的一次战斗中,红娃吹响军号,冲锋陷阵的新四军战士与敌军的正面交锋中,爆露在外的红娃不幸被日寇的子弹射中,倒在血泊中英勇牺牲。
一个红娃倒下去,千百个红娃站起来!班长接过军号,狠劲地吹响,把对日寇的仇恨与对红娃牺牲的缅怀都倾泻在振聋发聩的军号声中,新四军战士们排山倒海般地冲向敌人,奋力厮杀,歼灭敌军,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在烧焦的战场上,在鲜红的军旗下,指导员班长和战友们抱着红娃的遗体,脱下军帽,悲痛默哀,致敬……红娃牺牲时年仅14周岁。
从此,新四军小号手红娃的故事响彻大别山,广为流传,敌人闻风丧胆。红娃的故事成为在抗日战争中革命老区人民及新四军战士做出奉献牺牲的事迹写照,以及千百个可歌可泣、大无畏英雄人物的缩影。
在现时代,祖国发展一派繁荣、蒸蒸日上,外部恶势力瑾瑜我们来之不易成果的形势下,红娃的英雄故事和光辉形象,也教育后辈随时听候党和国家的召唤,吹响进军的号角,接过革命的枪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为捍卫革命先辈打下的美好江山、大好河山,时刻准备着!
(附:“新四军小吹号手红娃”作者:雕塑家蔡德和教授介绍)
蔡德和:中国著名雕塑家,教授。从业几十年来,在业内资质颇深,功底深厚,艺术造诣深刻。他的作品“扬州好人”“岳飞抗金”“消防卫士”等城市塑料与浮雕作品,以及“鉴真和尚”“隋炀帝”“朱自清”“史可法”等名人雕塑,在业界深受好评与认可,并在市民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蔡德和教授听了新四军小吹号手红娃的故事,深受感动与鼓舞,萌发灵感,因此刻苦应雕,创作出“小吹号手”雕塑造型的经典作品。蔡教授根据小吹号手年龄是青少年,特设计小吹号手身穿一件大号军服,用雕塑语言显示不相称的服装造型,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小吹号手的年龄及身材特点。蔡教授的小号手雕塑造型深得原创故事作者的认可与赞许。并得到当地大别山红色根据地乡亲们的喜欢与称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