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6月24日上午
地点:北京总参三部老干部大学
崔承顺在给老干部讲书法课。(中红网江山摄)
崔承顺在给老干部讲书法课。(中红网江山摄)
大家好:
很高兴,又回来了。原来在这个班中,和大家一起好几年,共同探讨写字的一些体会。我呢,还是想围绕着书法创作,给大家讲讲一些体会。可能讲不完。有的地方可能慢点,需要记得记一下。总之吧,漫谈,我尽可能讲一些重要的东西。仍是些老生常谈,咱们的课就叫做“创作漫谈”吧!
题目是:继承和创新。
继承、创新那是指什么呢?就指我们的书法,继承我们书法这个国粹,这是责任,爱好应该上升到责任。我记得我到广东有个地方,在讲中国汉字书法的时候,有的学校学生,竟然喊着口号,为什么喊着口号呢?就是说大家一致认为确实是应发扬书法精神,要把汉字继承下去,这是个责任。所以说,有的地方竟然喊起发扬书法艺术的口号,为此我们更应创造出感染力强的作品来。
首先,要掌握准确的技法。技法的掌握就是由我们来学习和继承古代先人们的一些书法的技能。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学习书法的途径,首先就是临贴。由于我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很多碑帖都有记录的一些文字,那我们这个文字形式也很多。比如说,有篆字、有隶书、有行书、楷书、草书等等。我们要继承,我们就要学习,也就是学习和研究它。这里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作为我们来说,就是学习的人、对象。现在社会上学习书法的,是不分年龄的,小的可以很小,三、四岁,大的可以9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以学字。但无论哪个层次,一旦上升到责任,他就知道我们这个国粹继承的重要。我刚才说了,有甲骨文、有钟鼎文。把文字刻在钟上或鼎上为钟鼎文,刻在竹简上为简文。有了纸张以后,墨迹多起来。当然,无论是砖、文、瓦刻还是碑、帖、墨迹,我们都得认真地去研究。这样的话,就得来一个传承的问题。传承问题,传承的好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要具备这个能力,并尽量地吸取精华。
现在,为什么我讲学生要临帖呢?有好多同志学楷书,楷书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现在使用率最高的,社会上就是行书,行书的使用率最高。但是,你要想掌握行书,现在你得走啊,得先会走路。所以,有的老师一开始,让我们先走漫长的楷书脚步,这个楷书的脚步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字帖?字有八法,它八个笔划,能组成多少个字!大家有的在老年合唱团唱歌,在我们的音乐上,只有七个音符,可千年以来也是长盛不衰,能谱成各种乐谱乐曲。八个笔划要明白,要把八法掌握住,怎么样用毛笔去体现它。现在好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就是一个题目,我要见识一下中国书画,我要见识一下中国书画。那见识一下中国书画,我们就得给他表演,这种表演就是创作。我们要写字,要让大家爱看,要让大家喜欢。这里包括很多东西,包括理论上的东西,包括技法上的东西,包括思想上的东西,包括字里的东西,包括字外边的东西。所以说,从历史上来说,这个传承,就很重要。
有一本书,有一篇文章,我给大家念一下,这个不用记。我念其中一小段,文中这样说:
“蔡邕传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唐),虞世南传之欧阳询,欧阳询传之陆柬之,陆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张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这是《法书要录》中的一小部分(注:此书为张彦远著)。
那这些书法大师,就是在这个历史长河中,铸成自我。而他们在被老师教授以后,自己关键是要发展。这里边就有另外一个叫创新,继承和创新。话说回来,创新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你如果不把王羲之的字弄明白,你不把你要学的人的字弄明白,掌握他的特点,那就谈不上继承,更无法谈及创新了。
你比如说,颜体字。颜体字它是内空外扁,说它比较磅礴,比较圆润,骨头埋在筋肉里,这是他的特点。就是外边紧、里边宽,这是他一个特点。明白了颜体字,以后一看字,就知道这是颜体字,还是楷书。欧阳询的呢?他的字形发长,险中求稳。还有赵孟頫,咱们写他的字,会发现,非常美观,非常潇洒,受看。以后唐伯虎受他的影响,写得字也很美。
以后,又产生一种宋体字,非常规规整整。在宋体字后,又产生了仿宋字。仿宋字又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利益。比如我们地下党用仿宋字来写文章,敌人就不知道是谁写的,都写成一个样子,这是仿宋字的作用。可是仿宋字是谁造的?仿的宋体字就是正字,这个正字呢,他的贡献者呢,就是跪了几百年的秦桧。秦桧是害死岳飞的,是吧。但是,这里边也有些后人给他争点名,这个不管它,但是他发明了一种字,宋体。这个贡献,应该是秦桧,大家应该知道的。以后才产生的仿宋,就代表了一个宋代,仿宋字体。
我们为什么要谈一下继承?就是我们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临习古今的碑帖,不能有任何的懒散和放松。既然我愿意写字,或者我着急创作,或者我愿意把字写得很漂亮,一定要在继承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不要临别人的帖,一定要临古今的碑帖,这才是最好的老师。
临帖怎么临?我曾经跟我们这里的同志说过,我们的同志也曾经听我讲过。我曾经在一堂课上,跟有的老同志说过一句话,说我们如果能把《兰亭序》临上几十遍,就即使不是一个书法家,在你这个地区也小有名声。这一听吓一跳,这么有把握?我说有把握。结果第二堂课就有一个同志写了60多遍。我翻了翻,看了看,随手放在桌上,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刚上了几分钟课,便举手问我:“老师,上回有句话你记得吗?”我说什么话,她说,你说过这个《兰亭序》要写到多少遍就能怎么怎么样。你知道我写了多少遍?告诉你64遍,64张。我说,也太多了,并说你一定很累。她又说,那没关系,可我为什么没进步?唉,咄咄逼人,为什么不进步?我一看呢,这么多人都认识她,一个老的领导。后来我就说,虽然写的多,但不叫临帖。她就说,我这不叫临帖,叫什么?我说,你不叫临帖,叫抄贴。她说,可我就是照着那个帖写的。我说,照着写的,可你写得怎么不像啊?你看你这几张放在一起,就同一个字说,你这个字哪个准?你看你这个字,这边长了,这边短了;你这个撇长了,那个撇短了;你这个横细了,那个横粗了。你说你这字,哪个是照着写的?哪个又是准确的呢?她说,要写这么像?我说,当然了,当然要像了,如不像的话,怎么知道它的原帖上这个字的标准呢?它的粗细程度是多粗?它这两个粗细反应出比例。这两个横有什么变化等。别的不说,一个月亮的月,就行书,这两横的特点,能不能说清楚啊?比如我写个月亮的月,甩出两个点来,你知道这两个点的特点吗?这两个点,我为什么讲啊。因为你写月,是两个横,你这个作品就不行,为什么?就是你把“横”写得呆板、生硬。点,在楷书中是这么形容的,如美人之一目啊!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眼睛,将点比作眼睛,可都点成死死板板的,那你人还有什么生机啊!我当时说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如楷书,你临的差之一厘,行,没关系,差之一厘了。你想,你在临草书的时候,你会差多少?楷书都是静止的,你差,那么行草呢,会差得多。有人看一眼,写一小笔,小心翼翼;甚至眼睛看帖,手在那写,那不行啊,你写什么你得看着你写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