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著名作家丁玲逃离南京,来到保安,“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丁玲的到来,为根据地革命文艺事业的开展增添了新的力量。“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1942年,国民党抗日爱国名将戴安澜率部出师缅甸,孤军深入,重创日寇,壮烈殉国。“外侮需人御”,毛泽东热烈赞颂戴安澜抗战报国的义举,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救亡的正义行动。“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毛泽东热情歌颂身居闹市、艰苦奋斗、一尘不染、永葆本色的南京路上好八连。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是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人民立场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石,也是毛泽东诗词的情感基调。毛泽东诗词洋溢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闪耀着人民史观的理性光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自此,“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怅然天问开始有了清晰答案。“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枯木朽株齐努力”,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甚至一反传统,把“与颛顼争为帝”的共工升华为改造世界的革命英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就不难理解毛泽东明确说明“风流人物”是指无产阶级。毛泽东写于战争年代的军旅诗词,浓墨重彩地塑造革命军民的英雄群像。他们不畏强敌,“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雄师过大江”;他们不惧艰险,“雪里行军情更迫”“雄关漫道真如铁”“不到长城非好汉”。
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豪迈地预言:“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转而讴歌“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建设局面,赞颂人民群众“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创造热情,赞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代新人。在毛泽东心目中,中国人民始终大义凛然,坚不可摧,“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