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编的《董必武诗选》,收入了写于1946年12月30日题为《读逸民诗草兼与胡君话恽方邓遇难》诗的手迹。读者读后不免会问:恽方邓是谁?胡君又是谁?董必武为何要与胡君一起追忆“恽方邓”?其实诗中的恽方邓指的是恽代英、方志敏、邓演达三位烈士,讴歌了他们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气节,同时也向人们诉说了党的秘密战线上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
董必武诗中所提“胡君”乃胡逸民也。《逸民诗草》是胡的诗集。
胡逸民,浙江永康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清,曾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历任过江西高等法院院长、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徐州军人监狱的监狱长等职。1933年因“通共嫌疑”被关进南昌北营坊看守所。
1935年1月27日,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的方志敏,在江西怀玉山区被国民党军打散后被捕,也监禁在北营坊看守所,并因此结识了胡逸民。
与方志敏多次接触、交往后,胡逸民发现他信仰坚定、铁骨铮铮,非常钦佩,两人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1935年8月初的一个晚上,方志敏告诉胡逸民,也许这是他俩最后一次见面了。他从床底下取出一些稿子,交到胡逸民手里,拜托他出狱以后,把这些东西交给鲁迅先生,并把一封写好的介绍信交给他。胡逸民知道这位亲密的“囚友”是在安排后事。
8月6日,蒋介石下令把方志敏秘密枪杀。
得知方志敏被害的消息,胡逸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一首小诗:
伤心今日泪如丝,忍看方郎为国牺。
三界英华今方尽,一朝事迹夕阳知。
江山顿觉灵光无,草木同深陌上愁。
最是逢君偏易别,泪痕犹染白杨枝。
这首寄托内心情感和对方志敏的无比崇敬之情的诗,很可能收入了《逸民诗草》中。
二
方志敏遇难不久,胡逸民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营救获释。出狱后,他深居简出,在痛苦和彷徨中熬了一年,但始终铭记自己的诺言。1936年11月,胡逸民终于决定冒险赴上海。他找到鲁迅先生的寓所,方知鲁迅已于一个月前病逝。十里洋场,人海茫茫。焦虑踌躇中,他突然在报纸上看到“救国会”几个字,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去找上海救国会的头面人物章乃器先生,传闻此公与中共颇为友善。于是,胡逸民费了一番周折,摸到了章家。关于这段经历,章乃器的夫人胡子婴在若干年后的回忆中写道:
1936年11月18日傍晚,一个貌似小商的人将一部分方志敏烈士的遗稿送到我家,因章乃器外出,便由我接待。送稿人介绍说,他是与方志敏同牢的囚友,并介绍方志敏经受了种种威胁利诱,始终不屈,最后被杀害。他出于对方志敏的感情及对烈士的敬仰,便遵嘱把烈士的《可爱的中国》等文稿交给党组织。此人还说,他实在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共产党的机关或领导人,你们是救国会的知名人士,跟共产党很好,你们一定知道,所以我只好转托给你们。
胡子婴还说,几天后(即11月23日),章乃器被捕,她怕敌人抄家,急忙与住在她家的吴大琨清理救国会文件。这时,她想到方志敏的手稿,便打电话与宋庆龄联系,接着取出烈士手稿交给章乃器的弟弟章秋阳(中共党员),让他乘出租车送到宋处。后来宋庆龄将文稿交予当时能代表中共组织的冯雪峰。
以后又几经周折,地下党组织终于将方志敏遗稿送到延安。这些手稿中包括《可爱的中国》、《清贫》和《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其中最后一篇还记述了与胡逸民交往的经过。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许多领导都一一传阅了遗稿。叶剑英还赋诗一首:
血染东南半壁红,忍看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志敏烈士的遗作得以百世流芳,这得力于胡逸民不顾身家性命的义举。
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必武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由于方志敏在遗稿中写明了胡逸民和他在狱中的交往,以及胡在过去和现在同情革命、帮助革命的事实,并有一封介绍信,因此,南京地下党组织也就和胡逸民接上了头。后来,董必武来到南京,胡逸民就成了董必武单线联系的一个重要关系。
1946年12月,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在即,中共驻南京、上海办事处也即将撤回延安。为了警惕国民党趁机进行逮捕与暗杀活动,董必武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做了种种应对的准备,特别是进行气节教育。在这形势十分严峻的时刻,董必武在南京秘密约见胡逸民。董必武询问了胡的近况,并向他了解恽代英、方志敏、邓演达在狱中的情况。如前所述,胡逸民曾是方志敏的“狱友”;而邓演达和恽代英则是1931年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遇害的,其时,胡逸民任监狱长。
胡逸民详细讲述了三位烈士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情况,令董必武唏嘘不已。那一天,两人密谈了许久。临别时,胡逸民将自己的诗集《逸民诗草》赠送给董必武。送走客人,董必武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写下诗篇《读逸民诗草兼与胡君话恽方邓遇难》:
阅遍沧桑感慨多,满怀抑郁发高歌;
铁窗自异人间世,金鉴难饶鬼魅魔。
话到故人声欲绝,记来往事语无讹;
樽前共忆恽方邓,信是坚贞永不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