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他的许多成功之作无不与一定的政治军事事件相关联。他在长征途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长征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他在1931年春、夏先后取得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写了两篇《渔家傲》。1935年2月在渡过娄山关天险后挥笔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总的看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是不多的。直到1935年10月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毛泽东先后写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一批大作,展现了其革命家的政治抱负和胜利豪情。从这些诗词的创作特征看,毛泽东作词的风格特征一是有 “景”,要么是“山”,要么是“云”,要么是“雪”,总之应有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色;二是有“情”,就是受到革命胜利鼓舞下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念的壮志豪情。而在当革命运动低潮时,充满忧虑时,他是很少写诗的,特别是很少有“大作”。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说,他有时也写几句诗,但都随手扔掉了。
而在红军东征前夕,是个什么情况呢?
红军东征战略,从最初提出,到最后决策,历经了1935年11月下旬到1936年2月上旬两个多月的时间。1936年1月19日中央签署了《东进命令》。从当时的情况看,在红军东征未付诸实施,还未取得渡河胜利的情况下,毛泽东不大可能写成这样充满豪情的作品。特别是渡河前夕,毛泽东在紧张地指挥着渡河战斗,运筹着整个东征战役及陕甘宁边区的保卫工作,在此种情形下,潜心写作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那么,为什么有的同志会坚持2月初在陕北写成的观点呢?其主要理由是毛泽东在1945年给柳亚子的一封信中说,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但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当地老百姓回忆,1936年是一冬无雪。毛泽东在黄河边初见大雪是在2月21日。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是在2月20日以后写的。而一些坚持“陕北说”的同志,连毛泽东去过石楼这一史实都不清楚,至于不知道在石楼写了这首词就更不足为奇了。再者,“初到陕北”是个宽泛的概念,几天是初到,几月也是初到。更何况,如果毛泽东早在2月初将词写成,为什么在3月1日到达石楼县西卫村这段时间里从来没有人知道?而在西卫会议上,许多红军将士都记得,大家首次见到这首词。
这首词,创作于石楼境内是合乎逻辑的。2月20日晚,红军冲破敌军的封锁,势如破竹,所向披靡,2月21日红军东征渡河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满怀胜利的喜悦,渡河进入石楼境内,途经石楼县起伏的山峦,登高远望,连绵的群山,冰封的黄河,遍地的白雪,尽收眼底。当晚住石楼县留村,第二天移居张家塔,3月1日至3月5日住西卫村。在这段时间里,红军不仅取得了渡河的全面胜利,而且取得了红军东渡后的第一个大战斗——关上战斗的胜利。在捷报频传的喜庆气氛里,毛泽东踏上“北国”的土地,面北远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丽景观,怎能不触景生情,诗意勃发呢?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全篇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在早期革命中,毛泽东往往用“雪”“云”等词来比喻反动的统治阶级,但在这里一改以往的格调,“雪”成为“江山如此多娇”的点缀。银蛇飞舞般的白雪,使北方的大自然这样美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若在晴天,阳光映照在白雪上,祖国的山河岂不更美?
历史上万千英雄豪杰争相为娇艳的江山所倾倒。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虽有大的历史影响,但都没有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改天换地的使命充满信心,只有共产党人才能担当如此使命。
众所周知,红军东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扩红、筹款、赤化”的三大任务关系到红军的生存和发展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因此,毛泽东和党中央才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行动和军事行动。毛泽东为筹谋这场行动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渡河胜利的喜悦对他的触动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战斗进行的顺利,毛泽东在石楼境内从2月21日到3月6日长达16天的时间里,足以形成他的大作。从这首词的内容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风格上的精密程度看,它是经过精雕细作的,没有相对安定的时间和环境也是不行的。关于2月7日或2月20日在陕北写成的说法,更多的考虑是当时有了“景”,而没有注重东征胜利与这一历史史诗的必然联系。有“景”没“情”是写不出好诗的。在没有取得渡河胜利之前,毛泽东是很难有这种创作激情的。也只有在渡河成功,毛泽东踏上山西土地之后,才会亲临其境,领略北国风光,抒发政治情怀,写下这千古绝唱。可以确信,这首咏雪之作,确系东征的真实写照,景是东征的景,情是东征的情。可以说没有红军东征,就不会有《沁园春·雪》。这首词确是毛泽东在东征渡河前后写成的。确切地说,是构思于渡河期间,写成于石楼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