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大将军衔的开国元勋、我军装甲兵首任司令员许光达大将的百年诞辰。
许光达:(1908~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原名许德华,曾用名许泛舟、许洛华。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东山市萝卜冲。7岁时入小学读书。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1927年7月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4军,在炮兵营任见习排长。同年8月2日奉命由九江赴南昌参加起义,但到达南昌时起义部队已经撤离。后在江西宁都赶上起义部队,被任命为第11军25师75团3营11连排长、代理连长。10月初在三河坝战斗中被炮弹炸伤,与部队失去联系。1928年1月转赴安徽寿县,在国民党军中秘密从事兵运工作。不久身份暴露,被迫辗转各地躲避。1929年5月在安徽芜湖找到党组织,7月被派到中央军委在上海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9月被派往洪湖苏区。1930年2月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任参谋长。7月红6军与红4军合编为红2军团,改任第17师师长。10月为配合红1、红3军团进攻长沙,率部参加南征作战。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军,任第8师22团团长。5月参加马良坪战斗,在与主力失去联系、敌重兵围攻情况下,率部攀悬崖突出重围,在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2个月。与主力会合后任红8师师长、25团团长。1932年1月在应城战斗中身负重伤。因苏区医疗条件差、子弹未取出,于同年夏被送往苏联治疗,并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6年曾要求回国,但被王明拒绝。后一度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为中国学员举办的汽车训练班学习。
1938年,许光达(前排左三)从苏联回国后不久,其夫人邹靖华亦从内地来到延安。
这是2006年底,在军委、总参首长的直接过问下,从莫斯科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取回的许光达在1932年6月到达苏联后拍下的证件照;也是现存的许光达最早的一张照片。
许光达1926年冬进入军校,后转到武汉分校学习。
1937年11月在王稼祥等人安排下离苏返国。1938年初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第3分校校长,发表《抗大在国防教育上的贡献》、《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论新战术》等文章,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探索抗日战争经验、开展军事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1941年1月改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1942年春调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池、保德、偏关一带领导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他积极贯彻毛泽东提出的“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组织强有力的武装工作队,与主力部队密切配合,深入晋中交城、水文等地区广泛开展对敌斗争,肃清汉奸特务,摧毁日伪军据点,恢复和建立抗日政权,取得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48年2月,许光达(右)等在宜川、瓦子街战役时,在前沿阵地察看地形。
1948年冬,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许光达在庆功大会上为战斗英雄佩戴光荣花。
1949年,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召开首届群英会,总结交流经验。图为许光达在开幕式上讲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任雁门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10月奉命组成许光达、孙志远纵队,协同晋察冀野战军进行绥远战役。1946年曾参加军事调停执行部太原执行小组。同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率部转战晋中、晋北地区,保卫晋绥解放区。1947年8月率部西渡黄河,改隶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先后参加了高家堡、榆林、沙家店、延(川)清(涧)、宜川、澄(城)郃(阳)、荔北等战役,取得多次攻坚战的胜利。在延清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以连续爆破法炸开清涧城门,首先突入城内。在宜川战役中,他带伤指挥战斗,突破敌军坚固防御,协同友邻部队全歼宜川守敌。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第3军军长,率部参加春季攻势和陕中战役。同年6月任第2兵团司令员。在围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的扶郿战役中,他率部实施迂回,切断敌人退路,对保证战役全胜起了重要作用。8月参加兰州战役,率部攻占敌南山主阵地,抢占黄河大桥,全歼兰州守敌。
1964年8月,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右)陪同叶剑英观看装甲兵军事比武表演。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许光达等颁发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
1964年6月,许光达陪同毛泽东观看坦克部队的军事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1950年6月出任装甲兵司令员,开始整编数量有限的坦克部队,制订兵种建设计划,并在北京成立装甲兵司令部,在天津组建第一所坦克学校。朝鲜战争爆发后,他组织刚组建的部队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年的训练任务,于1951年1月派出第一支坦克部队入朝参战。同年4月赴朝鲜战场进行实地考察,对坦克部队的作战使用和技术保障进行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1957年兼任装甲兵学院院长。1959年9月出任国防部副部长。他重视军事学术研究,主持编写和审定装甲兵战斗条令、教程和教范,撰写《陆军的发展趋向及装甲兵的运用》等多篇论文,提出机械化是陆军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等重要观点,强调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在他主持下,装甲兵部队日益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骨干力量。
1959年9月,许光达(左一)陪同刘少奇(左三)、彭德怀(左五)观看59式坦克的模型,并介绍情况。
1957年,许光达(前中)陪同在华访问的波兰军事代表团参观旅顺,和舰艇官兵合影。
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对许光达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他得知后,“高兴之余,惶惶难安。”在给毛主席和其他军委领导的“降衔申请书”中,他谦逊地写道:“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蒋匪军数次血腥的大“围剿”,三个被迫作战略转移。战友们在敌军层层包围下,艰苦奋战,吃草根树皮,献出鲜血生命。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吃牛奶、面包。自苏联回国后,有几年是在后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毛泽东看罢,激动地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500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500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7年1月被非法关押。经过一年多的批斗、审讯和折磨,于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出版有《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
1958年,许光达与坦克乘员在驾驶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