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将军戎马一生,导演了一幕幕摧枯拉朽、气吞山河的战争史剧: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其卓越军事才能与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粟裕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立下卓越战功,被刘伯承称为“百战百胜将军”,陈毅被誉为“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他的部队和他被称为“胜利之师,常胜将军”。
粟裕不仅在军事指挥上享有盛誉,而且在对待个人得失荣辱上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尤其他“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故事,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1945年10月,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认为张鼎丞在很多方面都优于自己,若张任司令员,自己任副职,协助张鼎丞工作,会更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此,他再三恳请中央改任,最后中央接受了他的请求,重新作了任命。
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陈毅继续担任华野领导更为合适。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在讨论粟裕军衔问题时,毛主席考虑到粟裕的资历、威望和战功,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由于粟裕事前已上书请求坚决辞去元帅衔,周总理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主席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于是粟裕便被授予了共和国的大将军衔。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战功显赫、“两让司令一让元帅”,有近20年时间走着顺路、“风光”无限的粟裕,运道截然而斩,忽然遭遇人生的“滑铁卢”, 1958年5月,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人的批判,罪名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者的人”错误批判。粟裕被批太“阴”,“向党要权”、“向军队要权”、“里通外国”等,引起毛泽东的震怒,不久就解除了总参谋长一职,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历史在许多时间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不想才过了一年,“里通外国”的帽子也扣到了“始作俑者”彭德怀的头上。这时,有的老战友劝粟裕把1958年受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1960年1月,粟裕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还特地转过脸来朝着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怀他们那个千人大会搞的。”对此,粟裕十分兴奋,认为这等于毛泽东代表中央给自己平反。可是,中共中央并未就此发出指示和作出决定,有的领导人对粟裕仍旧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给粟裕正式平反,是在他去世10年之后。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
有人把粟裕与彭德怀之间的恩怨归结于他俩极其相似的性格,其实这只是其中之一。粟裕与彭德怀都是两员猛将,都对革命立下了汗马之功。毛泽东曾赋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由此可见彭德怀的性格和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实际上,粟裕的性格、作风、功劳等与彭德怀十分相似。但他俩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过节,在此不愿多说。总之,政治上的的事情很难说清楚,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无情的。
但是粟裕大将的“三让”,又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即使有机会也不借机整人,从不为自己的得失而计较等,这点很难得很可贵,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和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粟裕大将的这句肺腑之言,正是他高风亮节、胸怀宽阔的精神写照。党的各级干部应当以粟裕为镜子,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