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一双拖鞋,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破到鞋匠也不肯补。(2010年3月29日《长沙晚报》)
由此,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一件睡衣。这件睡衣一穿也是二十几年。由于面料薄,睡衣破了多次也补了多次,“看上去俨然一件和尚的‘百衲衣’”。即便这样,毛泽东还是坚持不换新睡衣。直到1971年,这件睡衣实在没法再补了,毛泽东才同意让它光荣“退役”。工作人员数了数,睡衣上共有37个补丁。
应该说,过去,我曾不止一次地读过这样的故事,但今日重温仍让人激动不已。
有句古话说得好:“于细微处见精神”。毛泽东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破到鞋匠也不肯补的地步,让我们看到的正是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高风亮节。其实,不光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这样。周恩来使用的毛巾、口杯、牙刷和牙膏,都是普普通通的大众用品。一天早上,他洗脸的时候,发现毛巾换了一条新的,就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我的毛巾呢?工作人员解释说:原来那条太破了,不能用了。周恩来连声说:能用!直到把原来的那条毛巾找回来,他才洗脸。朱德省吃俭用,一双旧拖鞋帮底都破了,还舍不得丢,一直穿到他老人家去世。他节省下两万元钱,嘱咐亲属不要动用,等他去世后,作为他的党费上缴组织。
也正因如此,当年,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时,发现了共产党人的一种伟大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斯诺讲的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是什么?就是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它是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事业勃兴的强大力量。想当年,毛泽东曾把艰苦奋斗比作是“足”,“没有足不能走路,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实行我们的政治方向”。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衣食难继,弹药匮乏,医疗不备,但惟独不缺理想,不缺精神,是全国思想最进步的地方。因此,“到延安去”,成了无数有志人士的共同选择。他们突破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圣地,形成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兴旺景象。可以想见,聚集了一大批有抱负、能吃苦、坚韧勇毅、身怀本领的人才,还有什么艰险磨难能阻挡住前进的步伐,还有什么人间伟业想不出、干不成?
我想,行文至此,我们对毛泽东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破到鞋匠也不肯补的地步,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共产党人环境变了,条件好了,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已经不用再去穿补丁衣服睡土炕、吃小米饭喝南瓜汤,但是我们仍需牢记斯诺所盛赞的那种“兴国之光”。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经济如何发展,国力如何强盛,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的艰苦奋斗革命本色不能变,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气一点不能沾,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的自律意识丝毫不能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兴国之光”长随、长伴、长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