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宇在《我的伯父毛岸英》中讲述了一个毛泽东求情的故事。那是1950年10月,毛泽东设家宴为即将出征的彭德怀壮行。席间,毛岸英向彭德怀提出要赴朝参战。鉴于战场险恶,彭予以婉拒,无论毛岸英怎样恳求就是不松口。这时候,毛泽东说:“德怀,那我就替岸英求个情,你就收下吧!”并起身为彭斟满一杯酒……
正是:慷慨请义战,英雄终如愿。
怀民利如泰山,爱国爱民爱学问的毛泽东,从来都是以奉献为德,清廉为荣,谋利为耻,利己为羞,“治官事则不营私家”。他为儿子求情,让儿子赴朝参战,是他高贵品德、伟大人格的又一体现。“单纯的才智不能代替道德上的正直。”毛泽东置个人得失于不顾的气度,又一次显示他临大事、当大难,劲节坚持,侃侃不挠,以及劳苦之事争先、享乐之事能让的精神。
毛泽东深知“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常放”;“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为了锻炼岸英,铸造岸英一生一世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品格,他才为岸英求情,让他赴朝参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为金。”谁想成为“金子”谁就要不避生活中的磨难。
“美德永远和钟爱它的人在一起,它比世界上任何财富都宝贵。”因而,鲁迅格外重视培育青年“纯洁高尚的道德”;吴玉章提出的育人标准是“品端学粹”,也把品德放到了第一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做父母的,往往怕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工作的地方越优越好,单位越舒适,越能多挣钱,他们就越宽慰;也有的不择手段地为子女挣大钱、升高官到处求情。对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他们怕得要命,吓得要死,忐忑其心,软孱其手,顾虑万千,惶悚不已。自古以来,在“洞房清宫”的温馨里,在“皓齿娥眉”的伴随后,有多少成大器的?有些做父母的对道德品质是人生的主导力量,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强调加强品德教育,但,只是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从来不实行。儿子升官并非坏事,但乌纱帽的大小和有无,并不能使一个人的理论、思想、知识和道德水平也立即随之变化。文野之分,贤否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每个人对社会的功过之分;不论你腰缠万贯,还是只剩几枚硬币,切记不要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财富多少,所谓真正的财富,并不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你身体内部的潜在能力。可见,挣钱多就是俊杰,能升官胜过积德的思想行为,不仅不能服人,而且必为人们所唾弃。
民族精神是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诸般文化因素构成的。它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之灯,你或者为它助氧,使它灿烂辉煌,更加闪放光亮;或者破坏其光源,使它的光明萎缩、黯淡。人民的好儿子毛岸英虽然光荣牺牲了,但他为民族精神这灵魂之灯增添了奇光异彩,使之更加光亮,因此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心为所有人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靠了求情为个人升官、发财的人,养尊处优、嬉邀惰慢,不要自以为得意,其实是连蚂蚁、蜜蜂也不如的。
一位哲人说:“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财富、快乐、权势等一切,但放弃了对真、善、美追求的志向,那么他就会堕落成动物。”这难道不值得引起有些人的警觉吗?
看了毛泽东求情的故事,感而书此,聊抒衷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