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进步不光需要理性与知识的力量,超越的信仰、远大的理想、执着的意志更是人心的内在支撑。我们需要科技成果,更需要自己拥有创造这些智慧的文教体系。
今年初,我应邀去大庆作交流,主人安排我去看这里新建的铁人纪念馆。这是一座非常宏伟的现代建筑,门票全免费,讲解员运用声光化电技术,全面展示铁人王进喜的生平和奋斗历程。当讲至第一列满载原油的火车从大庆驶出,运往急需能源的祖国各地,标志着中国终于摆脱贫油国帽子时,我和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一样,忍不住热泪盈眶,喉头哽噎。
下午,我们来到大庆油田技术博物馆,较之刚去的铁人博物馆,里面有点冷清,陈列也比较简朴。然而,内容也让我万分惊叹,石油成因的研究,油田勘探、开采、维护,还有非常系统的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支撑。石油形成的历史与环境,至今还有很多理论上的悬念,要从一千多米深的岩缝里弄出石油来,很多技术上的细节是我前所未闻的。这有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成千上万地质科技人员长年探索的智慧结晶,更有国外借鉴的成果。大庆的冬天天黑早,到闭馆时我还没看完。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现代文明的真正灵魂到底是什么,是类似于王进喜代表的“铁人精神”,还是一群现代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所代表的理性精神与专业能力呢?这个问题,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选择作出了回答。
在毛泽东时代,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两个口号就是全部回答。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大寨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庆人头上的光环也黯然失色,被沿海小渔村变成的经济特区拿走了。很多人可能还记得,80年代初渤海石油钻井平台事件之后笼罩在整个石油战线上的愁云惨雾。这些年来,虽然在大庆一再有传言,可能会掀起新一轮全国性的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但即使真有这么回事,响应恐怕也不会很热烈。
为什么沿海经济特区能够取代大庆这样一个靠中国人自己力量干出来的现代工业典范?其实,这代表的是两种现代化理念之间的转换
过去人们相信,国家建设的动力就是国人自己用双手双肩大干苦干加巧干的奋斗精神,哪怕在七沟八梁的偏远山坳,在寸草不生的盐湖碱滩,只要有“铁人精神”、“铁姑娘精神”,什么人间奇迹都不在话下;虽然说也提倡动脑筋,群策群力搞技术革新,基本上限于经验、计策、点子的范围内,有些的理论知识也是非常初浅的,而且来自现成的外来的教科书,所谓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边学边干,并没有现代理性思维的系统训练。
后来人们认为,现代化的动力源自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知识分子成了关键,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稍后问题变得更直截了当,既然现代科技来自西方文明,与其自己独立研究,不如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甚至打开国门,引进成套设备和流水线,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跟国际接轨。现在看来,后一种动力强劲得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释放的生产力以及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惊人的,人们再也无法想象退回到过去。
今日大庆还保存有那个时代的诸多印迹,人们仍然秉持着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原则,政治挂帅、理想主义仍然主导着很多人的观念,但日常生活却已经按着这个时代的流行色彻底改变了模样。许多又脏又累的工种已由外来民工承担,而正式的员工却则在铁饭碗的迷恋和下海经商的诱惑之间犹豫着,人们从小的理想就是把个人的荣耀与集体大家庭的辉煌相联系,可是市场经济却一再把机会赐予那些独立追求利益的人。
我们仍然需要反思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单纯以国际接轨获得自己实质性进步的动力?这个问题的回答现在越来越明晰起来
今天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我们周身及周遭的一切,除了少数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