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毛泽东与周恩来商量,成立了国家文史馆,以照顾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名宿。文史馆成立不久,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任长沙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毛泽东,请他推荐自己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然而,此事使毛泽东十分为难,他于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数荐不纳,未便再荐。”这对于殚精竭虑、整天操劳国家大事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来说,虽然是一件比较寻常的生活小事,但它更加让人感动。因为它反映了毛泽东身上的民主作风,体现了他的宽容博大,彰显了我们党曾经令人羡慕的党风。
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中,毛泽东一贯重视发扬民主。早在红军初创时期,他就强调:“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择善而从,是毛泽东的一贯作风。1946年解放战争刚刚打响,那时粟裕带领的部队在苏中地区,毛泽东从保存我军的有生力量出发,指示他们打到外线去。接到这个指示,粟裕对于留在苏中内线作战和打到外线作战的利弊得失,作了比较,主张继续留在苏中作战,来来回回的电报反映出不同意见的讨论。最后,毛泽东吸收了粟裕的意见,改变了他原来的主张,于是有了苏中战场的七战七捷。1948年初,为了调动中原敌军回防江南,毛泽东决定由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打到京沪杭地区去。粟裕提出不同意见,毛泽东和中央吸收了他的意见,仍留在中原作战。然后,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打了豫东战役,后来又打了济南战役,为淮海战役的大决战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的民主作风还在于他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了党的事业从不怕丢个人的面子,对群众发牢骚、下级拍桌子、甚至于骂娘,他都能坦然面对,不但不认为是给自己过不去,反而闻过则喜,感到这是好事,是在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矫正航标。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不久前,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我们学习毛泽东身上的民主作风,从他“数荐不纳”的故事中受到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