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正处》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关键时刻,为了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适应新情况,采取新方法,而及时发表的一篇纲领性的理论著作和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为几点:第一,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历史转变时期的产物。这个转变时期就是:由过去的革命到向自然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这个转变时期,国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人民群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暴露了一些不满的情绪,一些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要求退社,即通常说的人民闹事。而我们的干部对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毫无思想准备,因为搞阶级斗争搞惯了,一听到闹事,就想到敌人,就要实行专政,用对付反革命的办法用到闹事人的头上;对各种思想问题,就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加以压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及时地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重大命题,把它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第二,鉴于斯大林的教训。斯大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把人民的某些不满、人民对政府的批评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看成是阶级斗争,当作敌人对待,要么就是当成反革命处置,要么就认定是外国帝国主义的间谍,驱逐出境,结果打错了许多人。毛泽东吸取了这个教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并把它分为两类,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而不是专政的方法。第三,总结了国际共运的经验。1956年,毛泽东先后主持起草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一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再论》),通过对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波匈事件这两件事的总结,开始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一论》里,一般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引导人们了解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这一客观事实,破除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这一理想化的迷信。《再论》则讲到要分清两种性质的矛盾,一种是敌我矛盾,一种是人民内部矛盾。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问题,《一论》肯定了这种矛盾的存在,《再论》则进一步指出,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由非对抗性矛盾发展成为对抗性矛盾。可以说,《一论》和《再论》为《正处》讲话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正处》的修改经历了一个过程。我们对《正处》的讲话稿同正式发表稿,作过详细的对照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这就是:正式发表稿保持了原讲话稿的主题、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理论形态更趋完备,思想内容更为丰富,逻辑结构和文字表达更加严谨。《正处》从讲话稿到正式发表稿,反映了这篇著作由不很完善到比较完善、由不完全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修改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论述。《正处》中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矛盾的论述,同《历史决议》的有关论述相比较,强调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是一致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并为后来大量的事实所证明了的。《正处》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和主要任务的确定,同中共八大的分析基本上是一致的。《正处》没有讲主要矛盾,但并没有改变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没有再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是突出地强调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正处》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深刻剖析和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发展规律问题,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
《正处》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要对具体矛盾作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否认、回避或者掩盖矛盾,达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矛盾的转化问题。第一,不能激化矛盾,而是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第二,要防止将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而要努力做到变对抗性矛盾为非对抗性矛盾。《正处》一文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把这个问题称作“牵动大局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方针”。他提出的“统筹兼顾”,决不是对一部分人,更不是对少数人的统筹兼顾。当时,毛泽东就曾说过:“照旧社会那样把困难的人抛弃不管,人民政府不能这样做。这是制造矛盾的办法,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总之,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