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阅读有关史料时,看到这样的故事,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两次“挨骂”,但从毛泽东“挨骂”后的处置艺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宽广胸怀和伟人风范。
第一次“挨骂”是在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各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正在开会的时候,突然狂风暴雨,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里的一根木柱,延川县县长李彩云不幸遭雷击身亡。同一天,一个农民饲养的一头毛驴也被雷电击死了。噩耗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逮捕这个“竟敢咒骂毛主席”的农民,公开处理,杀一儆百。毛泽东从警卫员口中得知这件事以后,立即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毛泽东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工作和政策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去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第二次挨骂是在第一次“挨骂”后不久发生的。一天,在陕甘宁边区的清涧县农村,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用铁犁犁地时,不幸被雷电击毙。伍兰花一边悲痛,一边大骂“世道不好”、“共产党黑暗”、“毛泽东领导官僚横行”等等。中央社会调查部闻讯后,把伍兰花拘押到延安,并由保卫部门建议判处死刑,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和中央审批后,决定在清涧县枪毙。以此来稳定社会局势和群众情绪。
毛泽东从社会调查部送来的《情况汇报》中知道了这件事,随即对社会调查部的人说:“你们不能这么做嘛!…..中央设立社会调查部,不是设几个官位,如果不做调查,就随随便便抓人、杀人,这是国民党的黑暗做法。就凭这些,人家骂得就很有道理呀!”当天晚上,毛泽东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就叫来中央军委保卫部部长钱益民,要他立即把伍兰花带来。在会客室里,毛泽东和伍兰花聊天唠家常,了解到伍兰花家里的情况后,当面对钱益民嘱咐到:“把这个妇女马上放回去,还要派专人护送她回家,去的人要带上公文,向当地政府当面讲清楚,她没有罪过,是个敢于讲真话的好人。她家困难多,当地政府要特别照顾。对于清涧县群众的公粮负担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我们决不能搞国民党反动不管老百姓死活的那一套。
通过这两次事件后,毛泽东从群众的怨气骂声中深刻反思,举一反三,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进工作。在1941年11月6日开幕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接受了李鼎铭先生的建议,会议通过了精兵简政的决议。先后进行了三次精简,在减轻人民负担,减少消费支出,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两次“挨骂”,毛泽东不是想着如何去处理“骂”自己的群众,而是从群众的怨气中查找工作的不足,开展积极的自我批评,为全党作出了表率,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作为党的干部,不管职位有多高,根本职责都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群众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意见甚至批评,不仅是能否做好工作、赢得群众支持的前提,也是对干部作风、修养、气度和胸襟的考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干部时常自诩为群众的“父母官”,习惯于掌声和奉承,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一旦群众有什么意见或者批评,就怒气冲冲、火冒三丈,认为是群众给自己“过不去”、“对着干”,要么当成“耳边风”、对群众的意见置之不理,要么是百般辩解、拒不认错,有的甚至还视提意见的群众为“刁民”,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想方设法打击压制。出现这些情况,说到底,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干部党的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