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毛泽东谦逊好学,经常手不释卷,广泛涉猎。并且能够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向别人求教,在兼收并蓄中丰富自己,在取长补短中完善自我。他曾向诗人臧克家和身边工作人员梅白请教,尊称他们为“一字之师”和“半字之师”。但是,对于历史上的三个重要人物,毛泽东却坚决不学,深自引以为戒。
不学石达开
1863年5月,一代名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3万多太平军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使蒋介石希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破灭。
红军与石达开部队有几个相似之处:第一是西进路线大体一致,战术相同,到了西昌城下,都是绕道而过;第二,入川的年辰属相也相同,都是猪年,都是5月江河涨水的季节,渡河十分困难;第三,兵力相同,均为三四万“疲惫之师”,而清军与蒋介石的追剿部队的数量也大体相同。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原因: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顺应时代需要,深合民众愿望。这个主张,把红军的长征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汇合起来,成为长征胜利的政治基础,意义非凡。“北上抗日”对各派军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红军只是借路通过,不是抢地盘来的。这就有效地分化瓦解了各派军阀,利于上层统战工作的开展。而石达开由于历史局限性,没有处理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1935年5月,红军主力部队在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指引下,到达安顺场。在安顺场,中革军委决定再次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在这里渡河,沿河东岸朝北前进;中央红军主力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前进。两岸部队互相策应,夹河而上,夺取泸定桥,最后在泸定会师。这种战略战术,可以说是一个进退灵活的“双保险”。另外,红军高昂的战斗精神,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拼搏,使之常常在“死地”得以化险为夷。红军是拼死作战而生存,而太平军却抵抗不力,最后甚至寄希望于投降。因而,石达开在大渡河折戟沉沙、红军在大渡河意气风发就不难理解了。
不学西楚霸王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之后,蒋介石退守长江沿岸,为延缓解放军的攻势,他大打“和平”牌,念起“和平”经,欺骗热爱和平的全国民众。企图划江而治,卷土重来。
但是毛泽东抵制了外界各种压力,提出惩办战争罪犯,改编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要求,被国民党拒绝。由此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过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整个大陆。
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踌躇满志,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迈诗句。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太过看重个人名声,结果犯了严重的错误。在有实力、有能力歼灭刘邦军的时候,没有歼灭刘邦军,而是“爱好和平”,放了刘邦军一马,导致最后被刘邦军歼灭,中了十面埋伏,落了一个乌江自刎的悲剧。
因此,毛泽东的这句诗,“不可沽名学霸王”,指的是不要因为过于爱好不可能实现的和平,而断送革命前程。实际上,任何反革命在处于弱势的时候,都是虚伪地表示爱好和平,企图利用革命领袖的那种爱好和平的个人名声,对革命领袖大加夸赞,以逃过覆灭的命运。但这种时候就千万不能够上当,就不需要太过于看重个人的名声,或者说该用兵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犹豫地用兵,占了上风就必须得理不饶人。
不学李自成
1949年3月全国解放前夕,当中共中央机关要从西柏坡迁入北京时,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然后又说,“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他带领农民军从陕西出发,不到两个月便打到北京,很快攻下北京城。但是,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从北京城败退出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宣告彻底失败。对于李自成,熟谙历史的毛泽东是经过认真研究的。他看了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后,非常重视。进京前后,他是特别担心我党重蹈李自成覆辙的,所以多次提醒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千万别在革命胜利后,就贪图享受,忘记节俭,脱离群众,葬送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