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伟人毛泽东一向对屈原理解甚深,评价很高,倍加推崇。突出表现在:一是1949年12月6日晚,毛泽东去苏联访问,在火车行进的途中与苏联汉学家弗德林谈起中国文学时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人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二是1953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向大会赠送了一幅屈原画像。三是1958年1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四是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七绝·屈原》,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五是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结束时,将一部装帧精美的《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到来前夕,重温毛泽东推崇屈原的故事,深感这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屈原杰作深意仍需深入挖掘。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无穷的影响。特别是“离骚”,强烈地流露出诗人在当时历史局限下的崇高理想和光辉斗志,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鲁迅对屈原情有独钟,称屈原的诗歌“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在鲁迅创作的五十余首旧体诗中,近二十首使用了楚辞的词语,不但在遣词造句上用的是骚体语言,而且在全诗的意境上也和骚体诗十分接近。郭沫若认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因而著述最多的是对屈原的研究,写下了一部长篇学术论著《屈原》,还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剧《屈原》,并得出了屈原从“革命诗人”到“人民诗人”再到“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论断,且始终如一地捍卫屈原。如今,中国进入改革新阶段,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心理容易失衡,伦理需要调整,社会需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浪漫主义才子还是现实主义作家,无论是诗人还是文人,都应当努力或直接或间接地从屈原博大精深的作品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发掘深刻内涵与深沉新意,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屈原人品美德仍需好好学习。一生孤芳自赏与洁身自爱的屈原以香草自喻,并把自然香草与人品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用采集、佩服、种植、怜惜等词抒发对香草的倾心,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不仅以香草自喻,而且以香草树木喻人。作为高阳帝之苗裔,屈原为自己的出身骄傲,但更重视自己的内美,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尤以圣贤为师,重“内美”,重才能,重“修名”。抱着“有德在位”、“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强国富民等“美政”理想,竭忠尽智,以身殉道,“九死不毁”。屈原洁身自爱,独清独醒,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他志洁行廉,矫然自异,从不随波逐流;他不妖不染,皭然不滓,决不同流合污。其高洁人格堪“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在修身、治国、辅佐君王的道路上,屈原以自己的独特气质撒满了如兰的芳香。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传统美德的继承和社会主义新道德新伦理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刻,在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干部好好学习屈原的品德,有助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忧后乐;群众好好学习屈原的品德,有助于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好好学习屈原的品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操。我们纪念屈原,就是要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品美德,不媚俗,不从俗,树正气,倡新风,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同社会上的一切腐朽现象作斗争,弘扬屈原为真理九死而不悔的斗争精神和宁赴清流死也不同流合污生的高洁品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做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