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将军戎马一生,导演了一幕幕摧枯拉朽、气吞山河的战争史剧,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立下卓越战功,被刘伯承称为“百战百胜将军”, 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他的部队和他被称为“胜利之师,常胜将军”。 粟裕不仅在军事指挥上享有盛誉,而且在对待个人得失荣辱上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尤其他“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故事,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
话说1945年10月,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但粟裕认为张鼎丞在很多方面都优于自己,若张任司令员,自己任副职,协助张鼎丞工作,会更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此,他再三恳请中央改任,最后中央只好接受了他的请求,重新作了任命。
时光又到了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可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陈毅继续担任华野领导更为合适。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针对个别抱怨的将领,毛泽东亲自出面,严肃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好在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总参谋长粟裕先后主动提出辞帅,及时做出了表率,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后来在讨论粟裕军衔问题时,毛主席考虑到粟裕的资历、威望和战功,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要给粟裕授元帅衔。但由于粟裕事前已上书请求坚决辞去元帅衔,毛主席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周总理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主席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于是粟裕被授予了共和国的大将军衔。但早就视名利为身外之物的粟裕平静地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粟裕大将的“三让”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和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粟裕大将的这句肺腑之言,正是他高风亮节、胸怀宽阔的精神写照。党的各级干部应当以粟裕为镜子,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净化。
可如今,有些人把职位、权力、金钱看得很重,工作上不思进取,职位上却总想步步登高,还美其名曰“人往高处走”,大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一旦手中有了权力,就疯狂捞钱。尤其当一个领导位置出现空缺时,往往数人上下活动,找关系,托人说情,软磨硬要,甚至买官卖官。有的用公家的东西送礼,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生命靠运动,当官靠活动”。有的向组织伸手要职位,若实现不了,则闹情绪,撂挑子,混日子,严重影响了工作。凡此种种,无不是一个“私”字使然。这些人与粟裕大将的人格风范相比,简直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他们应该感到无地自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