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毛主席提出了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英明主张。为增强战斗的灵活性,队伍卸下笨重的辎重,轻装前行,每到一处宿营,战士们就开始编织草鞋。一双草鞋通常要穿好几天,可丁家梅有时一天就要穿好几双鞋,因为他编织的草鞋松松垮垮,质量不过关。回忆起这件事,丁老自个儿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经过数日的艰苦跋涉,红军挺进到了金沙江边。只见江上风高浪急,白浪滔天,几乎所有的大船都被国民党卡在了皎平渡口上,怎么过江呢?红军犯难了。幸亏这时,有位少数民族头领送来了梯子、脚盆、门板、竹排等工具,积极支援红军渡江。
渡江开始了,天公偏不作美,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雨下得越来越大,战士们在风浪里时隐时现。整整九天九夜,战士们高唱《渡江歌》,胜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当敌人赶到江边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了。
不久,红军到达四川西部的大雪山脚下。大雪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山顶上空气稀薄。到半山腰时,个小体弱的丁家梅感觉头晕、胸闷得厉害,难受极了。他好想一屁股坐下来休息一下,但他不敢,因为刚才亲眼看见有几个战友坐下去后,就再也没有起来。突然,丁家梅看见前面走着一头骡子,那是部队王震将军的骡子。丁家梅紧走两步,一把抓住骡子的尾巴,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不料,这一幕被王震的警卫员发现了,他很不高兴地说:“你这是干啥?”“我好累。”丁家梅有气无力地回答。“让他拉吧。”王震将军回过头,和蔼地望了望丁家梅那张苍白的脸,连忙制止了警卫员。
1936年6月底,红军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组合为二方面军。10月,二、四方面军到达了甘肃黑水县,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黑水沸腾了。全国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战略大转移,标志着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完全胜利。战士们互相拥抱着,任由热泪流淌。
国际战士,亲密接触
长征结束后,丁家梅与战友们回到延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1939年,丁家梅从延安来到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到驻在此的华北联大(后改为人民大学)警通连当排长。在攻打娘子关的战斗中,他腿上留下了一道伤疤。
那次战斗本来已经结束,丁家梅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打扫战场,在缴获了鬼子不少枪支弹药后,准备打道回府。忽然,白光一闪,一枚手榴弹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爆炸了,好险!“狗日的!”丁家梅大骂道,他抬手就是一枪,将那个躲在地窖中放冷枪的日子鬼子给收拾了。
丁家梅的腿被手榴弹的弹片给炸伤了,战友们赶紧把他抬往区卫生院。在这里,丁家梅见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白求恩这个人的性格有点怪。”丁老这样说。当时,同一病房里还住着一名小战士,这天中午,白求恩来巡视病房,他拍拍小战士缠着绷带的伤腿,温和地问:“痛不痛?”小战士点头。白求恩顿时收敛起笑容,蹲下身去解开小战士腿上的绷带,细细看了伤情,又重新将绷带裹好,并用手在上面敲了几下,轻描淡写地说:“这点伤有什么大不了的?军人嘛,坚强一点才对。”小战士疼得直咧嘴。
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因此当白求恩朝丁家梅走过来,检查他的伤腿时,丁家梅尽管被他捏得直冒汗,仍然咬牙坚持住,还装作一脸轻松的样子说:“没事。”白求恩对这样的回答显然很满意,他点点头,转身巡查其他病号去了。
丁老笑着说:“白求恩最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小痛小痒就大呼小叫的样子,但他绝不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他希望革命战士都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当时医疗条件相当落后,缺医少药,许多伤员为了将好药留给别人,强撑着不肯用药,白求恩发现后,总会和颜悦色地对其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