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血染红军岩:1931年初,红军主力北上后,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力量减弱,形势非常险恶。这时,留守在凤山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恒里屯的100多名红军、赤卫军,在连长黄德昌的带领下,携同革命群众1100多人,撤上恒里屯对河山腰上的一岩洞凭险据守。1931年2月21日,国民党县长兼民团司令罗颂纲纠集1000余团丁进攻恒里岩,他们放火烧山,在洞口下面堆集大量柴草用火攻。洞内军民同仇敌忾,一连数天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人被迫撤队。5月中旬,桂军又派余鸣剑率部进攻恒里岩,攻了近半年也攻不下来。10月下旬,余鸣剑按奈不住了,他命令2000名士兵把恒里屯的所有房屋拆尽,又割数万担柴草,并将数十担红辣椒夹在其中,从洞口和洞顶熏烧。恒里岩被淹没在一片熊熊火海之中,大火燃烧了七天七夜,又有近百名军民被熏死。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黄德昌带领敢死队趁黑夜从洞后一个小洞口突围出来。11月23日,恒里岩被敌人攻破,留在里面的100多名伤病员及老人小孩又惨遭敌人屠杀。在近一年的恒里岩反围攻战斗中,红军赤卫军及恒里革命群众一共牺牲了374人。1981年,凤山县人民政府正式把恒里岩命名为红军岩。
16、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1930年1月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把工作重心放在土地革命工作上来。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日前实施政纲》、《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右江苏维埃政府通令》和红七军政治部发下的《土地革命》等文件,使干部群众明确认识土地革命的意义、政策、及如何划分农村阶级等问题,先后在巴轩、社更、八达等地搞土改试点和“共耕社”试点。至5月,全县全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掀起“打土豪劣绅,焚烧契约,把土地分给农民”的革命热潮,区、乡苏维埃政府先后把从地霸手中没收回的20000多亩土地分给6300多户贫苦农民和外出参加红军的家属,并按《土地法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给分得土地的农民颁发了《土地使用证》,农民高兴万分,精耕细作,当年就获得粮食大丰收。凤山县苏维埃政府,是我国土地革命的典范,1931年8月,中共中央代表邓拔奇向中央汇报广西形势时说:“土地革命运动最普遍和最深入的地方,首推东兰、凤山两县。”
17、三门洞惨案:1931年初,敌人攻占平乐,来自附近各乡村的2000多名群众被迫隐藏在三门洞,由留守的红军一个排负责保卫。1月中旬,敌人以整团的兵力向三门洞发起进攻。红军和赤卫军凭借天险,以简陋的武器及洞中的石块进行英勇抵抗,连续了打退了敌人的冲锋。强攻不下,敌人又采用层层设岗,处处封锁的办法,企图推毁这个革命据点。洞里没有水,洞外的水源又被敌人封锁,两千多军民饮水万分困难, 500多人就这样被活活渴死饿死了。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红军赤卫军决定掩护群众从洞口上方悬崖上一条约几十公分宽的石缝中转移出击。敌人万万没想到,在这条猴子见了也发愁的石缝里,竟先后有1000多人爬了出去。经过20多天的艰苦抵抗,三门洞终于被敌人攻破。在长达28天的艰苦斗争中,三门洞内竟有多达700多军民英勇牺牲。
(三)现有重要革命历史遗存
1、东兰县
(1)红七军前敌委旧址——魁星楼:位于东兰县城西南部32公里的武篆镇府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武篆民众筹款建筑,是座木石结构的4层六角塔,底宽7米、高17.5米。1923年至1930年间,该楼曾作为攻打东兰县城时,指挥部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办公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重兵镇压右江革命,下令将魁星楼上的尖项拆掉,改为平项,红色楼身也用石灰刷成白色。1958年上级拨款重修魁星楼,楼顶加高,增加了第四层,使魁星楼显得更加雄伟庄严。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魁星楼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再次拨款维修,恢复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1978年对游客开放,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