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刘三姐”现已是全国政协委员。40多年来,黄婉秋始终没有离开她深爱的舞台,每年都会参加国内外的一些演出活动。就在2002年,她进行了二次创业,在桂林漓江边开办了“刘三姐景观园”景点,每天她都会亲自登台演唱几首《刘三姐》中的歌曲。岁月流逝,但她表演得依然很投入,热情纯真未减当年。在她看来,创办这个景点,可以用独特的民族文化感染每一个来桂林旅游的人。
侯玉华、陈丽明、李小霞等是广西第二代“刘三姐”,如今,她们也已是人到中年。侯玉华除了剧团一些重要演出外,更多时间留在家中相夫教子。李小霞早些年已改行,从事行政工作。陈丽明饰演“刘三姐”后与我国著名演员杨在葆喜结连理,并在北京创办了演艺公司,开创了自已另一番事业天地。第四代“刘三姐”吴似梅风采不减当年,此次在新版《刘三姐》中仍有不俗表现,她一改戏路,在剧中饰演起了妻妾,与饰演“刘三姐”截然不同的风格竟也表现得惟妙惟肖,功底可见一斑。
唐佩珠:38岁饰“刘三姐”
1994年广西民歌节组委会决定在闭幕式上推出大型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此次《刘三姐》复排在人物角色上与过去的形象仍然是一脉相传,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布景和舞美灯光上有了很大改良,舞台上小桥流水贯穿整场演出,恰如其分地起到了点缀烘托的作用。
在筹备阶段,众多专家到桂林、柳州、南宁等地挑选“刘三姐”人选,最后,大家一致认定38岁的唐佩珠是最佳人选,虽说她当时已年近40,但那张精致的脸庞经过一番修饰后依然如少女般的恬静清雅。
在上世纪80年代,唐佩珠的一曲《赶圩归来阿哩哩》早已深入人心,出演第三代“刘三姐”使其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唐佩珠而言,是机会更是挑战,剧中90多段唱段她把握得游刃有余,但主演如此大型民间歌舞剧还是生平第一次,过去只是在县文工团里演过一些小歌剧。
产后两年的唐佩珠体形还没完全恢复,为了演好“刘三姐”,她每天坚持练形体,压腿、跳跃,和小姑娘一样的练。每天早上还在公园里跑步,边跑边唱,风雨不缀。为了控制体重,她每天只吃一个苹果,饿了就喝水,现在的胃病、眩晕就是当时留下的后遗症。为了将“刘三姐”演绎得神形兼备,唐佩珠在排戏过程中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大家发现,她不仅歌喉引人,在戏剧表演上悟性也是高人一筹。
唐佩珠告诉记者:“我最要感谢的是傅锦华老师,是她将自己演了一辈子《刘三姐》的所有经验和体会都毫无保留传授给我。”得于傅锦华老师的真传,唐佩珠在短时间内获益良多,在舞台上将“刘三姐”的个性体现无遗。
在坚持参加各种演出的同时,1996年唐佩珠还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个大舞台——创办“广西佩珠艺术学校”。教学中,她除了传授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外,更注重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近10年来,她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许多学生在全区大中专声乐比赛中拔得头筹,学生的成功,对于唐佩珠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王予嘉:挑战自我
2005版《刘三姐》由原先的斗争为主线改为如今的爱情为主线,而斗争只是作为刘三姐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一种手段,其主题是“为自由而歌唱”。这一新版《刘三姐》复排时,第五代“刘三姐”人选圈定了《印象·刘三姐》中袅袅婷婷的“漓江女”王予嘉。19岁的她摇身一变,成了新版歌舞剧《刘三姐》中机智聪敏的“刘三姐”,赋予“刘三姐”无穷的灵性,为大家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段新“刘三姐与阿牛哥”的浪漫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