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咧/不怕滩险湾又多……”每当《刘三姐》那令人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总是能勾起几代人年轻时的许多美好回忆。
相传农家姑娘“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方圆百里的小伙慕名而来对歌求婚,而她却爱上了同村李小牛。财主莫海仁以伤风败俗的罪名,对三姐与小牛进行谋害,李小牛被淹死后,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莫海仁请了三位秀才,到柳州找刘三姐对歌,最后三位秀才大败而归,莫海仁始终没放弃对三姐的迫害……
这个民间传说在上世纪60年代被演化为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1960年春,广西100多个剧团云集南宁参加《刘三姐》汇演大会,100多位“刘三姐”轮番在舞台上亮相,演绎刘三姐的故事,大家讲述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结尾略有区别,有乘船唱着歌飘然而去的,也有不屈而投江自杀的……
汇演大会结束后,广西几大剧团合排的民间歌舞剧《刘三姐》于1960年6月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了整整500场,这是在中国戏剧演出史上罕见的!今年4月,新版《刘三姐》又在北京首演,各界人士对该剧赞不绝口。
45年来,广西捧出了5代共100多个“三姐”,其中何佩云、傅锦华、马婉玉、熊秀芬、黄婉秋、雷玛玫、练凤英、唐佩珠等名闻遐迩。数十年来,她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与《刘三姐》紧紧拴在了一起,饰演《刘三姐》是她们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傅锦华:为新“三姐”说戏
45年前,第一代“三姐”傅锦华那清亮甜美的歌声走入了千家万户。当时她饰演的“刘三姐”是一个“用山歌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山歌捍卫自己的爱情和生活”的形象,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
《刘三姐》四次走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这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是罕见的。说到当年演出的情景,傅锦华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怀仁堂演出前三场,毛主席都临时有事没能看成,第四天剧团已将演出的道具运到天津,忽然接到通知再进怀仁堂再演出一场,毛主席要来看《刘三姐》,演员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家注意到,毛主席在看“与秀才对歌”、“与媒婆对歌”等精彩片段时,禁不住开怀大笑。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对《刘三姐》给予充分的肯定。两年后,在全国青联会议上,毛泽东看到傅锦华时,还记得她是广西“刘三姐”。
谈到自己的成就和荣誉,傅锦华双眸中流露出的是安详和平静。如今退休在家的她,心中仍有深深的《刘三姐》情结,坚持为年青演员说戏,唐佩珠、吴似梅、王予嘉等新一代“刘三姐”都曾得到她的言传身教。在新版《刘三姐》中她还亲自担任艺术指导。“不进则退”,在她看来,《刘三姐》要让每个时代人接受喜爱,在主题思想不变的情况下,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新版《刘三姐》北京首演获成功,便是一个最有力的明证。
黄婉秋:创办景观园
上世纪60年代全区《刘三姐》大汇演期间,恰逢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故事片《刘三姐》,于是决定主要演员在广西挑选。广西推荐了好几位“三姐”到长影试镜,因形象等多种原因都不尽人意,主角始终定不下来。17岁的黄婉秋本是到长影饰剧中的“舟妹”,在试镜过程中,聪明伶俐,天生丽质的她引起了导演苏里的注意,苏里决定要她试演几段“刘三姐”的戏,当时,他没刻意多给黄婉秋讲戏,就想试试她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试镜下来,苏里感到:黄婉秋就是他在寻找的“刘三姐”。故事片《刘三姐》播出后,誉满海内外,黄婉秋的人气也悄然提升,人们说的没错:苏里慧眼识婉秋,才得今日刘三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