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游记
乌镇游记
2023-10-27 14:57:29
来源:浙江省林业局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近期恰逢工作上有个空当,就前去乌镇一游。乌镇离杭州很近,自驾前往只需1个多小时。如此近在咫尺的地方,我竟有十多年没有去了,记忆还停留在早时的一河一街的印象中,也难怪家人要骂我“老古怪”,确实是我落伍了。

  在我的记忆里,乌镇属于桐乡市下辖的一个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膏腴之地,人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自古以来,就有“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一说。在乌镇农村,看到最多的树种就是桑树,挤满了乡村的角角落落。它个子不高,但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犹如一队队士兵正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走进乌镇,参观了茅盾纪念馆,恍然发现,在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秋收》《残冬》等小说中,似曾领略过乌镇的影子。在木心美术馆,又领略了木心最终回到故乡,游子落叶归根,圆乡愁梦的经历。还有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江南民俗馆、木雕陈列馆、余榴梁钱币馆,戏台、当铺等,都各有特色。

  在老街一专营丝绸被面的店铺里,家人被琳琅满目的真丝织品吸引住,我则趁机和店主人聊了起来。听店主介绍说,乌镇丝绸产业历史悠久。从丝绸说到养蚕,从养蚕又延伸到桑树。桑树原产于中国,和中华文明渊源至深。在广袤的农村,人们有在房前屋后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和家乡,《诗经·小雅》中就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记载。

  这时有几个村民从边上走过,店主说:“桑树就像这些农民一样,憨厚朴实,尽管低调,但全身是宝。用桑叶饲蚕缫丝,可以织出人世间最美的衣裳;用桑叶制作桑茶,古书上有‘驻容颜,乌头发’的功能;桑皮可入药,泄肺平喘,又可作造纸的优质原料;桑葚可食用,是纯天然的蔬果;桑树杆木质坚硬,是上等的燃料,过去农村婚丧喜事煮蹄髈、羊肉等,都用它当柴烧。”

  丝绸店的对面就是一条小河。最吸引我的,还是河面上摇橹而过的小船。竹篙支撑在石坎上,吱呀吱呀的摇船声,触发了每个人心里的千言万语的感受,构成了一部水乡交响曲,它不仅回响在宇宙天地间,而且回响在每个游人心里。在这里,抹不尽的是岁月沧桑,散不去的是古韵柔情。漫步小街,窥见那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徜徉其中,感受那历尽风雨的斑驳遗迹。

  美中不足的是,来的不是时候,乌镇绝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必须静静地、细细地品赏,而今天能观赏到的只能是“人文景观”,或者说“人头景观”了。不过,望着摩肩接踵的人流,让人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什么落户乌镇,也许是因为乌镇的河、街、桥,纵横交叉,看似不成规则,实质融会贯通,串联起了整个网络架构,就像一个人的经络,血肉相连、四通八达。乌镇的河港环绕在乌镇内外,就是神通广大的互联网,拥挤在景区的人流就是网上的网虫,桥上特别景美人堵的地方就像网上点击率特高的区域,容易造成网络堵塞。那些个从全国各地来的旅游团,相当于网上的QQ群、微信群,街上星罗棋布的店铺就是网上的淘宝店,遍布各处的景区安保人员就是网管。在景区耍大刀、摆擂台的就像是网上的大V,专门博人眼球,吸引人气。

  总之,乌镇是绝美的,真正将江南的秀气结合得活灵活现,这是颠覆我的想象的。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船,从这里启航——在浙江嘉兴红船启航地感受美好中国的模样
·下一篇:无
·乌镇女儿
·老舍之子舒己参观乌镇茅盾纪念馆
·老舍之子舒己参观乌镇茅盾纪念馆
·夜宿乌镇听橹声
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