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文化联播
新四军在青浦留下的标语(散文)
2020-12-30 16:13:43
作者:胡华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45年8月经过我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投降了!经过我党与国民党重庆43天的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我新四军为了求得国共两党的合作,顾全大局,同意交出分布在海南、湖北、浙江、河南一带的13个根据地。

    194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北撤。淞沪地委书记陈伟达、专员顾复生全面地向谭启龙、何克希汇报了关于北撤的一切准备工作。9月下旬起,我新四军浙东纵队兵分三路,横渡杭州湾,分别直奔会集地青浦观音堂。

    司令员何克希率领的第五支队,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三面包围,指战员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以牺牲200多名战士的代价化险为夷突出包围圈,于10月9日率先到达,并与中共浙东区党委书记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谭启龙、区党委宣传部长顾德欢率领的人员会师。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率部队从澉浦抵达青浦观音堂,从古窑浦渡海过江到达的部队是中共浙东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谭启龙、区党委宣传部长顾德欢率领的机关、直属部队、地方党员、四明山自卫队。第一批北撤部队有5000余人。随后,浙东纵队副司令张翼翔等率领四支队也相继抵达。1945年10月11日,浙东纵队政治部主任张文碧、参谋长刘享云等率领第三支队、金萧支队等数千人渡海,经奉贤到达观音堂地区。浩浩荡荡的北撤部队突然汇集在观音堂,一时间让观音堂拥挤不堪,举目望去,全是新四军战士,很是壮观。不久浙东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由观音堂移驻重固镇。

    1945年10月12日,中共青东工委发动群众开展慰问部队的活动,并举行盛大的军民联欢会。1945年10月13日,浙东纵队司令部移至章堰,新四军浙东纵队兵分三路,分别会集青浦观音堂,共汇合了上万人马,后编制成6个支队,部队颁布纪律,检查、落实长途跋涉的准备工作并开始北撤。

    中共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上海市刘长胜带领工人、学生等各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携带慰劳品参加了军民联欢活动。大会主席台面西而搭,会场上锣鼓喧天,旗帜飘扬,各乡群众欢欣鼓舞,龙灯和各种彩灯五光十色,会场上已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南北东西塘岸上,布满了自卫队的岗哨。各界群众、自卫队和新四军官兵,政府工作人员等万余人参加大会,欢快场面十年来前所未有,盛况空前。

    1945年10月13日,部队开始北撤。浙东纵队政治部,沿途在白鹤旧青浦镇等村前屋旁刷写了数十条宣传标语。青浦县万安桥南房屋北墙上的宣传标语写着:“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新四军宣!”在青浦县白鹤乡陈岳村标语有两条,一条标语在今旧青浦中学墙上,共13字:“我们要和平,反对内战!新四军宣!”标语长14米,字高2.3米,宽1米,字迹有残缺。另一条在万安桥南村民吴卫平房屋北墙上,共16字:“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新四军宣!”标语长9.5米,宽0.4米,字迹完整。标语的字体工整刚劲有力,都用朱红色书写。新四军离开后,国民党反动派当局面对这种红色标语恼羞成怒,心中非常不爽,誓与要把这些标语除之而后快,他们分别采用铲除、焚毁等方式加以破坏,绝大多数标语在当年就损毁了,很多标语遭到破坏,荡然无存,只有少数标语幸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标语正好处于土地庙的墙上,没法拆掉,国民党兵只好用石灰全部盖住,表面是看不到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标语数年之后,这些用纸筋石灰涂没,后经风吹雨晒,纸筋石灰脱落,标语终于露出了真容。为什么国民党这么怕这些标语,主要是因为一是当年新四军北撤时用朱红色书写了非常醒目的标语,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渴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迫切愿望,也起到唤起民众维护和平、团结,促进国内统一的作用。二是这两条新四军标语是在公共建筑上,不像民房翻建比较频繁,所以国民党是又恨又怕,只好用纸筋石灰涂没,这二条标语才得以保存下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血战大盘山(散文)
·下一篇:无
·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血战大盘山(散文)
·金寨县革命文物的经典故事之一:穿石庙会议桌(组图)
·追踪东江纵队革命足迹 缅怀先辈精神(组图)
·英名不朽 精神长存
·论党在鄂豫皖苏区统一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价值(组图)
·老军人王喜胜党性红(图)
·古延贤一行到冬瓜坪探寻先辈足迹(图)
·南下的闷罐军列·纪事散文诗(组图)
·红色钢铁堡垒——记掩护转移南昌起义部队领导人的地下工作站李厝乡(组图)
·固原市李存吉红色文化大院举行毛泽东诞辰127周年纪念日活动(组图)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