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调查研究,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基石。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认为只有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踏着人生社会实际说话”,才能获得改造中国的良方。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每到一处,就查阅地方志书,了解当地历史;阅读各种报纸,掌握时事政治;搜集军事情况,调查敌情敌况;而召开调查会,则是他了解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略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重视行军途中调查(见下页材料)
毛泽东向报纸、杂志作调查(见下页材料)
毛泽东重视召开调查会(见下页材料)
毛泽东向熟悉的干部做调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期间向邓子恢、张鼎丞、古柄、曾山等熟悉当地情况的干部做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把握决策分寸。有一次,毛泽东和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在田野散步,毛泽东问邓子恢:“领导者的责任是什么?”邓子恢沉默良久。毛泽东指着田间劳动的群众笑着说:“我看领导者没啥子大不了的本事。他的任务就是为群众当好传达员,把劳苦工农的要求带到领导机关,分析研究,做出切合实际的决定,再传达到群众中去执行。”这不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完整闪现吗?
毛主席重视调查
行军途中调查
1929年1月,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会剿”。红四军部队下井冈山,到闽西、赣南一带迂回,以牵制敌军的行动。毛主席就布置曾志做调查工作,给一张表。表的内容大概是当天行军从什么村庄出发,经过什么村庄,村里有多少户人,是砖瓦房屋还是土砖破旧房屋。村子靠山、靠水还是靠大路,山的高矮、树木的多少,周围田地作物是些什么,土地的亩数,村子的贫困情况如何,村与村之间有多远的矩离,地势地形情况如何等等。每天出发前,曾志都召集直属队宣传员,按照表的内容布置调查,宣传员随尖兵走在队伍最前面,一面调查,一面写标语,一到宿营地,宣传员马上把调查情形记下来,集中时口头上讲一讲,然后曾志把宣传员记下来的和口头上讲的,每天到宿营地向毛泽东汇报。有时毛泽东还当面交待明天行军途中还应调查了解的事情。如果部队在一个地主扎两、三天,工农运动委员会的同志和连队宣传员,则要发头到群众中去做调查,访贫问苦。先到房屋最破旧的家庭去访问、宣传,首先了解村子里最富最坏的是谁,最苦最穷的是谁,了解气候、年成,了解租佃、借贷,买卖、流通等情况,把了解到的情况和做了什么群众工作,都向毛泽东汇报。除了打仗,每走一程,就要调查了解一程。毛泽东还创造性地将调查研究应用于红军游击战术之中,把调查同宣传情况、打土豪等列红军的重要任务。“游击部队到达基地之后,第一步必须做调查工作,这样才可以便红军不会不顾环境而是凭主观决定自己的政策,”调查的内容大至阶级分化与阶级比例,普及土地、房屋、财产占有状况,小如土特产品与市场物价,十分周祥。红军指战员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有趣味的工作。”
向报纸杂志作调查
毛泽东特别重视报纸,看报纸非常仔细,连报纸中间的小广告和寻人启事都不放过。红军第到一个有邮政的镇子,第一大任务是去邮局找报纸杂志。为了找报纸,有一次派了两个连,打进一个城里去取报纸。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大事,也可以了解一些国外大事,从中发现军阀之间的矛盾,了解军阀混战的情形,分析敌军的行动方向等。毛泽东常常把报纸看作军队行动的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