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边的亲人和同事眼中,张富清是一个很平凡的老人。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位老兵,打过许多仗,吃过不少苦。可是谁也不知道,他年轻时到底经历过什么。
张富清的房间里放着一个跟随他多年的棕色旧皮箱。上面的锁头早就坏了,一直用尼龙绳绑着。皮箱里藏着些什么呢?他的孙女然然一直很好奇。有好几次,然然躲在门口看到爷爷望着皮箱发呆:好像是皮箱在无声地给爷爷讲故事,爷爷也静静地听着。
一天,儿子带回来一个消息:“爸,国家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县里需要采集所有老兵的信息。什么时间入伍的,有没有立过功,立的什么功,都要讲清楚。”
“哦,都要讲清楚?那么多牺牲的人,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讲得清楚吗?”望着窗外,张富清喃喃地说道。
“爷爷,这是党和国家对退伍军人的关怀哦!”然然帮着爸爸说,“对了,爷爷,这也是组织上的要求呐!要是您能想起来什么,我就拿个本子帮您做记录。”
沉吟了片刻,张富清说:“那……去把那个旧箱子拿过来吧。”
照着吩咐,儿子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箱子,在旧军装底下,还压着一个红布包。这么多年来,除了张富清,谁也不知道旧皮箱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张富清的儿子把红布包送到了县里。打开后,里面的东西顿时惊呆了在场的工作人员:“这……真的是您父亲的东西吗?”
一枚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一封“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的报功书;一份份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一次次立功的时间和地点……
看着这些埋藏了多年的“秘密”,张富清的儿子一时间也不敢相信。
采集信息的工作人员擦着湿润的眼睛说:“这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共和国老英雄啊!老人家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可是几十年来深藏功名,竟然没人知道……”
为什么要隐瞒呢?面对众人的提问,一个个血与火的战斗场景,又从张富清的记忆里闪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又出现在他的眼前……很多战友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很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老人有些激动地说。
赫赫战功的背后是他的一身伤病。头部创伤留下的后遗症,导致一变天他就头痛,一年四季都得戴着帽子。
1955年,张富清从部队转业了。他将这些军功章锁进皮箱,再未与他人说起。回到地方后,他本可以选择到大城市工作,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陕西。然而,年轻的张富清主动要求来到当时条件艰苦的鄂西来凤县山区工作。“战场上死都没有怕,我还能叫苦磨怕了?”他用扎根山乡的无悔选择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出了回答。
20世纪60年代,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妻子孙玉兰在区里的供销社上班。随着精简退职工作的开展,为推动改革,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离职。几个孩子都还小,为了贴补家用,张富清的妻子当保姆、养猪崽、捡柴火、学缝纫、打零工……把能想到的活几乎都干了个遍。张富清还坚决不给儿女开后门找工作,他说:“我是国家干部,如果我给自己家里人行方便,那以后我怎么去领导群众呢?这不是以权谋私吗?”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从30多年前搬到这里,老两口的家一直是老样子。两室一厅的家里,水泥地面磨得发亮,木质窗户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虽然简陋,但是家里整洁得像是军营,被褥、箱子、书籍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细数家里的物件,那个斑驳的搪瓷缸是张富清最心爱的物品,上面的红字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鲜艳如初:“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
张富清的节俭,曾让孩子们感觉“脸上不好看”。他的衣服因为常年穿、反复洗,领口变形走了样。有一次,儿子陪他去医院看病,护士给他打针,张富清一抬手,衣袖顺着接缝处就裂开了。“那瞬间作为子女我特别羞愧,可是他却若无其事。”张富清的儿子回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