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战争进程推进,以战略区地名冠称各野战军已不再适宜,中央军委也因此将原本的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改成为了第一、二、三、四野战军,而原本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的3个兵团则直属总部指挥。
在这些野战军中,第四野战军无疑有着最高的历史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四野在解放战争中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还因为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四野也是主力部队。
除此之外,建国之初我军组建的2个军种,其司令也均出自四野,而组建的3个兵种司令虽不是四野出身,其下属的坦克学校和大部分部队却也都来自四野。

这也是1955年授衔仪式上,四野少将以上军衔的人数占到了全军近三分之一的原因。而在这个能人辈出的队伍里,刘震甚至称得上是“头号武将”。
出生贫困农村的他,在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就将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革命、党和人民。在加入这支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队伍后,他也接连以优秀的表现作出了贡献,后来在40岁之时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而除了自己努力,他也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努力。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他的两个儿子都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在后来相继成为了将军。

刘震
1915年3月,刘震出生在湖北孝感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困的原因,他自小就感受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痛苦,更是亲眼见证了农民在轮番剥削下的艰难生活。
虽然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没能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刘震却并不愚昧,相反,他不甘于接受当下无望的现状,总是接近全力地寻找挣脱剥削的方法。
终于,在1930年,15岁的他等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也因此意识到这是最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参加到了赤卫军中。

那个时候的刘震也许只是出于对“改变”的渴求而加入到队伍里,但当他开始慢慢配合行动之后,他就意识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是真正将老百姓放在了眼里。
这在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却也是格外敬佩的,本就是贫苦人民出身的他因此对共产党、对红军更加亲近,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将自己视为了其中的一个个体。
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还未成年的战士,但刘震在其中感知到归属感之后,就投入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他也因为展现出了自己的作战才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注意,被提拔为了224团1营1连的指导员。

如果换作其他人越级直升,也许军中还有很多人不服气,但刘震的表现一直被大家看在眼里,他们也因此格外信服,没有试图挑战他的权威。
特别是刘震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他们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不少的胜利,军中的战士们对他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信任转变为了后来的敬重。
而刘震能够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还仰赖于他有一个好领导,这个人就是当时还是副军长的徐海东。

面对刘震的大胆直言,徐海东从不认为是挑衅,而更多会仔细思考他见解的独到之处,并在确认自己的筹划的确存在一些漏洞之后,表示要“向刘震学习”。刘震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在这个时候逐渐显露了出来。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刘震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在武器装备都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他总能想到办法来掩盖己方的劣势而发展出更强的优势,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他发动当地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并不断扩充部队的方法,后来也得到了不少军官的效仿。

而继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之后,刘震也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以重点爆破与猛烈火力相结合的打法开展了一系列攻坚战,为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他也一样有着精彩的表现,凭借指挥空四师大战美空军并取得胜利的战绩,在军中再一次增强了自己的影响力。也因此,在四野中,刘震甚至被称为了“头号虎将”。
而国家方面也将他的功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才有了1955年授衔仪式上,刘震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荣誉。

长子刘卫东成海军中将
刘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四野头号虎将,他历经千辛,也经受了诸多磨难,却从未改变过初心。
而这个初心就是他对党、对国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这是他能够一路坚持下来,也最终受到人民敬重的原因。刘震的精神,也随着他子嗣的出生,延续了下来。
作为刘震的长子,1942年出生在湖北孝感的刘卫东也选择了走上参军的道路。

因为父亲职业的特殊性,在很小的时候,他很难与父亲有长期的相处,但父亲的故事却常常经由母亲的讲述到达了他的心间,使他在心中描绘了一个英雄的父亲形象。
在这之后,和父亲一样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就成为了他长大后要实现的梦想。因此,18岁成人那年,刘卫东选择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而不同于在陆军、空军领域发展的父亲,刘卫东选择加入的是海军部队。他在这一领域不断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也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后来更是因此先后被授予海军少将、中将军衔。

三子刘卫平成少将
作为刘震的第三个孩子和刘卫东的弟弟,刘卫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亲和哥哥的极大影响。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歌词里想象父亲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去保家卫国的场景。
起初,一家人选择搬离武汉中南军区,转而来到沈阳居住的时候,年纪尚小的他还不能明白此时搬家是为了什么。直到父亲穿上军服,接受调令,作为空军司令员每天到机场组织部队演习之后,他才意识到,原来国家方面已经做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而当时在读小学的他,每天在学校里也有自己的任务,要预防空袭和细菌战,也要演习跑到防空洞。
刘卫平感知到局势的紧张,也担心父亲上了战场面临的危险。但就与父亲一定会上战场保家卫国一样,他也在努力调整情绪去应对接下来可能爆发的战争,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小小的刘卫平就已经对战争和和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等到长大后,他也决心为守卫国家、争取和平做努力。因此,他也紧随父亲和哥哥之后,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并一步步成长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
这是他为自己、国家和人民交上的一份答卷。而后来国家也对他的付出给予了肯定,授予了他少将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