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但我们同样饱受战争的摧残。 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至暗时刻,是无数有理想,有抱负,有热血的先辈英烈们站了出来。
他们于黑暗中寻找火种,在迷雾中探索方向。 为中华千载文明的延续,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中,“三杨、三梁、三陈”九位英雄便是杰出的典范。 如今,百余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我们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备受欺辱的中国,但是先辈们的贡献,却永不能忘。
01 “三阳开泰,江山永固”
“三杨”指的是我党三位杨姓的优秀将领,而这种说法还是周恩来总理率先提出的。 过往的民间一直流传着“三阳开泰,江山永固”的说法,而在1951年2月,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打响,中国派遣了三位杨将军所率领的兵团入朝作战。 临行前,周总理亲自召见几人,笑着说道。 这次就是要把你们“三杨”都拿出去,这就叫“三杨开泰”。 从此,这一说法便流传了下来,而三杨当中的第一位将领,就是杨得志。
1911年出生的杨得志17岁就加入了红军第七师,最开始部队装备差,刚入伍的他只分到了一只生锈的梭镖,为了缴获一把“汉阳造”,他的班长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这让杨得志终生难忘。 在战斗中,杨得志的部队是出了名的行动迅速,勇猛机智,在长征的路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国画大师谢举贤曾作《青玉案·咏杨得志将军》感叹;“神速智勇堪称冠,汉阳造成佳伴,岂畏洋枪洋子弹。少年戎马,历经千战,往迹何璀璨。” 而杨得志一生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便是我们在小学课本就接触过的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为渡过越西县大渡河,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杨得志率领红一团顶着大雨强行军70多公里,全歼敌人两个连,截获了一条运输船。 次日清晨,为突破敌人的重重枷锁,杨得志下令由18名战士组成渡河奋勇队,身背大刀,挎着一挺机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趁着敌人与大部队交战正酣,悄悄渡过河。
18位勇士齐齐出手,机关枪密集的枪声连成一片,打得毫无准备的敌人手忙脚乱,完全丧失了还手之力,最后杨得志率先遣团成功控制了大渡河北岸,为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又一次化险为夷立下汗马功劳。 其实杨得志一生参加的经典战役还有很多,飞兵破乌江,平型关大捷,决战上甘岭等,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在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 其担任总参谋长近八年的时间,是我国目前为止任职最久的一位总参谋长。
1955年,44岁的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于1994年10月25日去世,享年83岁。 而“三杨”中的第二位叫做杨成武。
1914年出生的杨成武是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早在15岁时便参加了革命,1935年11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杨成武任红一师政委,而后转到红军大学学习。 电视剧《亮剑》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作为一部优秀而真实的抗战剧,主角李云龙的故事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 而在《亮剑》的第一幕,李云龙率队一炮打掉坂田联队指挥所,击毙坂田联队队长的故事,便是由杨成武的经历所改编。
1939年11月,杨成武指挥部队在太行山的一座岬口,趁着夜色将在毫无察觉的日军混成第二旅团包围。 当其全部进入设伏地域时,预伏的两个团迎头阻击,其余部队分别从西、南、北三面包围,展开猛烈攻击。 当炮兵进入伏击地点,伴随着一声令下,数门迫击炮齐齐发射,隆隆的炮火瞬间淹没了山顶的一个小院。 此次战斗共歼灭敌人900多人,缴获200多辆满载军用品的骡马车,5门火炮,以及几百支长短枪及无数弹药。 最重要的是,日军统帅阿部规秀中将被击毙,这是抗战以来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
就连日本《朝日新闻》也用通栏的标题“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报道了阿部规秀的阵亡,日本举国一片哀嚎。 而如此振奋军心的一场战斗,便是著名的黄土岭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担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并于2004年2月14日逝世,享年90岁。 “三杨”中的最后一位叫做杨勇 。
1913年出生的杨勇,早在学生时期便参加了童子军担任队长,1930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战斗中的杨勇当之无愧一个“勇”字,在1941年初,杨勇指挥教导第3旅运用围点打援战法,完美地运用了《孙子兵法》所说的“攻其必救,歼其救者”,以少胜多取得了潘溪渡战斗的胜利,这也是我军在鲁西平原上的第一个胜利的战斗。 就连毛主席也评价他:“真是一员猛将,在关键时刻有那么一股子虎劲!”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二次访华,他在北京军区的一个射击场内卧射3发3中,而身后的杨勇接枪,抬手立射九发九中。
看到这一幕的蒙哥马利在后来的记者会上警告:“千万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交手。” 1955年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于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02 “三陈”的故事
讲完了“三杨”,我军中还有三位姓陈的名将,因为姓氏相同,后世也将三人合称为“三陈”。 首先第一位大将,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陈赓大将。
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的陈赓,原本就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是湘军将领陈翼琼。 1916年参军的他不仅作战勇猛,更是满腹经纶,是我军的文武全才。 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毕业生,在1925年时,陈赓还救了蒋介石一命,而后1933年陈赓被捕,蒋介石也想将他留下,便亲自会见他。 见面后的蒋介石说道:“你瘦了,陈赓。” 陈赓也是冷笑回应“瘦吾身而肥天下,这是你教导的,我看你也瘦了,可身为一党领袖,你瘦了,天下却更瘦了,这是为何?” 蒋介石被气得说不出话,他也明白了陈赓是宁死不屈。 无论哪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你总是能发现陈赓的身影,他是我军的一步步成长的见证者。 在爆火的爱国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中,有这样一则感人的小故事。
部队翻越雪山,一位红军的将领因为疲倦便掉到了队伍末尾,遇见了同样掉队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寒冬腊月里他只穿了一双草鞋和破旧的单衣,冻得瑟瑟发抖。 看着可怜的少年,中年将领便说道:“小鬼,你过来骑一会我的马吧。” 小红军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什么也不同意。 看到他如此执拗,中年人便从怀中拿出了一块青稞面递了过去。 “你把它吃了吧,吃了就有力气走路了。” 看着青稞面,小红军还是摇了摇头,拍了拍肩上的行囊。 “鼓鼓的,比你还多。”
中年人只好上马独自先行,可越想越不对劲,如今部队早就缺粮,自己手里也只有一块青稞面,那小战士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粮食。 而当他急忙赶回去的时候,那名小红军早已经冻死在了雪地里,中年人含泪翻开了他的行囊一看,哪有什么粮食,口袋里装的只不过是一块已经烧得发黑的牛骨,上面还有几道浅浅的牙印。 这位中年人便是陈赓,这件事也让将他深深震撼,中国人的意志是世界上最坚定的! 两万五千里长征,走的是信仰,留下的都是英雄! 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了开国的十大将军之一,并在1961年3月16日于上海去世,终年58岁。 “三陈”中的第二位,则是来自湖北的陈锡联。
1915年,出生在湖北黄安的陈锡联15岁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大小战争无数。 1937年10月,他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大大提升了八路军的威望。 1947年4月在豫北战役中,更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全歼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活捉了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 最后于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因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5岁。 “三陈”中的最后一位是陈再道将军。
从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开始,陈再道将军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底层的战士一步步坐到了将军的位置,可见他战斗经验之丰富,战斗精神之顽强。 陈再道一直以勇猛无畏著称,1932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遭受重兵围困,是他率领一个营的兵力抵御住对方的追击,为大部队的撤退争取时间。 就在交战正酣时,只听得背后远处传来枪声,经验丰富的他立刻判断是后方的总部受到了阻击,立刻下令部队回头,火速救援。 正好从包围敌人的背后长驱直入,为大部队的撤离打开缺口,犹如赵子龙般万夫不当之勇。 虽然身上都是伤,但年老后的陈再道仍然是步履矫健,他原本姓程,参军时被写错了名字,索性也就不再更改。 所以经常有朋友调侃他“你的名字错得好哦,这样阎王找不到你本人,你就要多活个百八十岁了”。 1993年4月6日,陈再道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03 三位“梁”将,战功卓著
说完了“三杨”“三陈”,而最后的“三梁”便有些特殊了,因为三位将领是同村同族,他们都来自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这里的人几乎都姓梁。 三人虽然年纪不大,但辈分却相差甚远,首先要说的第一位就是“三梁”中辈分最大的梁仁芥。
1930年参军后,梁仁芥先后参加了鲁班场抗击战、云南板桥歼灭战、奔袭金沙江皎平渡等大小战役,在部队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会师后,梁仁芥调任懋功独立营政委。 抛开战斗经验不谈,梁仁芥在军中主要负责思想工作,他的政治能力很强,在部队中很好地充当着军师的作用。 抗美援朝结束后,梁仁芥进入中国人民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并于1963年10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政委。 1991年11月8日,梁仁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79岁。 第二位则是梁兴初。
梁兴初所在的38军素来以打仗勇猛著称,抗美援朝时期,梁兴初在首战不利之后及时调整,最后在德川将敌人的退路牢牢堵住,又大胆穿插,从左翼为大部队打开缺口,保证了整个西线作战的胜利。 彭德怀总司令更是在电报上亲笔题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 当梁兴初看见上面的“第38军万岁”时,不禁热泪盈眶,而从此38军也有了“万岁军”的称号。 而同时,梁兴初也是我军第一位骑兵侦察连连长,那是在1935年的腊子口战斗后,梁兴初便接到了去哈达铺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