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土豪、分田地” “没饭吃的农民,快来参加红军” “有事商量、大家一家” ……

图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展示的传单,上面写着“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 新华网 盛瑞丽 摄
长征路上 像这样浅显易懂的传单标语 曾被刷在墙上、写在谷仓上 甚至刻进树干里
这些字里行间的背后 是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什么是红军”
1935年 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郧西 召开万人军民大会

新华社照片
“打土豪、分田地” 类似的主张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许多人当场报名参加红军
其中包括 徒步20多里来到会场的李玉才
之后不久 在李玉才回家探望 病重母亲 与红军分别之际 上级给了他一张 “什么是红军”的传单

《什么是红军》宣传单复制品。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 “红军一到那地就没收土豪的粮食东西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不交租不还高利贷。” ……
这张传单 15行 不足500字 却将红军的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 将红军与人民的关系 讲述清楚
回家后他被迫逃亡 传单交给了妻子刘立英 “你要用生命担保宣传单, 不能透露它的下落。”

在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李玉才的孙子李登科拿着自己保存的《什么是红军》宣传单的复制品讲述自己的爷爷奶奶保护宣传单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反动民团为了找到传单 将刘立英吊起来打、用锥子扎
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 她的身上满是伤痕 但她坚决不说传单的去处

湖北省郧西县档案馆工作人员钟学琴向记者展示现保存在该馆特藏库的《什么是红军》宣传单原件。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近半个世纪之后 刘立英将传单捐了出来 这张有些褪色的传单 是老人一生的珍藏 也是这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俯瞰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红军树”上刷标语
在湖北石首桃花山 有三棵“红军树”
1928年 红军战士用石灰、油漆等 在树上刷写了多幅革命标语 向老百姓宣传革命主张

这是矗立在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三棵“红军树”。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后来 国民党重兵多次“围剿”桃花山苏区 面对“血洗东山,见树砍三刀”的叫嚣 当地老百姓没有退缩
为救“红军树” 他们用泥灰将树上的标语抹平 再用刀雕刻出树皮的裂纹,迷惑敌人 “红军树”这才得以保存下来

67岁的守树人刘克树(右三)在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红军树”前向他的孙辈讲述“红军树”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断肠师长”陈树湘

《一条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视频截图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 这条标语的落款是红军七师一团 七师一团后来整编进红五军团34师 也就是为人熟知的 湘江战役“绝命后卫师”

这是油画湘江战役(局部)。新华社发
1934年底 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打响 这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 最壮烈的一仗 也是关系红军 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
战士们 浴血奋战,宁死不退 6000余名战士几乎全部牺牲

再走长征路的记者团、红军后人的代表以及当地党员干部一行在湘江岸边的广西兴安县祭奠红军烈士。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在牺牲的红军烈士名录里 有一位“断肠师长” 他叫陈树湘

位于湖南道县潇水河畔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石像。新华社发
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 陈树湘因腹部中弹不幸被捕 敌人准备把他拿去邀功请赏 他趁敌人不注意 用手把肠子掏了出来绞断了 牺牲在担架上 年仅29岁

在广西全州县湘江河畔,一名民警为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英烈献花。新华社发(王滋创 摄)
这条小小标语 被视为红五军团34师现存的 唯一一处红色文物 十分珍贵
这条小小标语 是像陈树湘一样的革命先烈 抛头颅洒热血的写照 也是无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理想
被冻死的军需处长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景象
在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上 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
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 想问问他 为什么不给这个同志发棉衣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景象
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 被冻死的那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
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 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觉悟无形 却在关键时 显现强大力量
这样的人 这样的队伍 将永远一往无前 战无不胜
温暖的半条被子
“什么是共产党? 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 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这是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展出的“半条被子”故事场景。新华社记者 王思维 摄
那是1934年的一个傍晚 北风夹着冷雨 寒风凛冽 红军长征来到汝城
村民徐解秀 将三位女红军带入家中 休息在家中仅有的一张木架床上 取暖的是女红军唯一的行军被
临走时 女红军用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 拿了一半送给村民

这是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广场上的“半条被子”雕塑。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一部红军长征史 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半条被子 温暖的是人民的心 体现的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红军的传单和标语 红军的身体力行 如同黑夜的冲锋号角 将理想信念的种子 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游客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参观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红军打胜仗 人民是靠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