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报道
邓华:唯一统领过百万大军的开国上将,两次进言最终改变辽沈平津战局,庐山会议被诬为彭德怀军事俱乐部成员(组图)
2022-08-01 14:23:46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苏振兰、张贵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一、从红军中“打铁的人”到深入冀东抗日

    邓华原名邓多华,字实秋,1910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南郴县永宁乡陂副村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天资聪慧,受到开明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勤奋好学,富有正义感。1925年夏天,年方15岁的邓华进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受当年5月爆发的五卅运动的影响,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爱国学生运动,从此思想上日渐倾向共产主义,还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他曾在《论青年人生观》一文中慷慨地写道:“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1927年3月,在长沙读高中的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也成为了他终生的事业。1928年1月,他参加了由朱德、陈毅领导发动的湘南起义,并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邓华历任红4军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29年12月,他出席了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由于对政治建军原则见解深刻,深得毛泽东的赏识。

    1930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由邓子恢出任政委的红12军,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把红12军建设成正规红军,朱、毛决定抽调以邓华为代表的 红4军军政骨干去充实红12军,邓华历任红12军教导队政委、红36师政委。到任后,他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迅速提高了所部的战斗力。红36师因为运动神速,善于独立作战而被誉为“铁脚板”“两足高度机械化”部队。

◆1931年,邓华在福建汀洲留影。

    1930年6月中旬,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决定,各地红军按地区分片集中,组建正规军团。于是,红4军、红6军(后改称红3军)、红12军经过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朱、毛分别担任过军团长、政委,邓华又回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历任红1军团第1师3团政委、2团政委,率部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凡是他担任过政委的部队都被誉为“铁的红军”,战斗力都极其旺盛,因此毛泽东称他为“打铁的人”。

    1934年春,由于能征善战,邓华进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其军事指挥艺术由此得到了提高。1935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历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师政委、红2师政委,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尤其是山城堡战役更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合作抗日。同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邓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团长杨得志)政训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一战而天下惊。此后,邓华在抗日烽火中浴血奋战,历任115师独立团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当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处于日军围困之中,而杨成武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第一军分区更是深入北平、保定、张家口、大同之间,是插入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

    1938年2月,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从红军骨干比较多、战斗力比较强的第一军分区抽调了一部分兵力,由邓华负责组成了邓华支队,决定进军冀东。2月20日,邓华率部从涞源出发,逐步开辟了平西、房山、涿县、涞水、良乡(今属房山)、昌平、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等抗日游击区,并在平西部分县建立了抗日政权,组织了地方武装,扩充了部队,为挺进冀东建立了前进基地。

    1938年5月,八路军总部又将在晋西北活动的宋时轮支队调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率部挺进冀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曾一度挺进到当时的北平郊区,大振了八路军的声威。其后,第4纵队协助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了有20余个县和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参加的冀东大暴动,发展冀东抗日武装10万余人,开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来,冀东抗日武装由于种种原因受挫,但中央军委曾充分肯定了第4纵队的功绩:“宋邓纵队深入冀东苦战数月,配合并促成地方党所领导的冀东起义,恢复冀东的中国政权,发动了群众,建立了冀东的游击区,扩大了我军在敌深远后方的政治影响,给敌人以打击,一般说来是获得了成绩的。”

    1939年2月,在平西地区成立了以萧克为司令员的冀热察挺进军,邓华担任挺进军11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下辖3个团。在邓华的率领下,11支队在平西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扩大部队和筹措长期斗争的经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支援冀东的抗日斗争,为完成挺进军“巩固平西、开辟平北、坚持冀东”的三大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挥戈晋察冀,邓华成为聂荣臻的爱将,授命镇守战略要地

    1940年春,晋察冀军区成立第五军分区,邓华担任司令员兼政委,从此完全开始了其军事指挥生涯。第五军分区下辖3个团和1个支队,他一方面开辟雁北根据地;另一方面开展政治整军,提高军政素质,进行生产自救,减轻人民负担。同年8月20日至12月5日,邓华率领第五军分区军民参加百团大战,军区任命邓华为涞(源)灵(丘)战役左翼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向涞源、灵丘、广灵地区之敌出击。战前,邓华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勘察地形。9月23日,他登上涞源老虎岭,从山顶望去,涞源城尽收眼底。根据勘察地形的体会,他要求对各据点之敌情、地形侦察务须十分详尽,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随后,他和参谋人员反复研究作战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于战役的发起,他还强调兵贵神速,要突然发起攻击。攻占涞源北口、南坡头、枪风岭等地,准备工作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及至战斗打响,敌人还蒙在鼓里。10月8日夜,邓华亲临战场前沿指挥强攻南坡头据点,一举歼灭日军70多名。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表扬说:“打得十分干脆漂亮。”百团大战期间,邓华领导的第五军分区共进行战斗9次,歼敌500余名。

◆1941年,邓华于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司令部驻地合影,中排右一为邓华。

    1941年起,华北日军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进入极其困难的阶段。因根据地面积相对缩小,晋察冀军区撤销了第五军分区,邓华被调到第四军分区担任司令员,和政委刘道生(建国后担任过海军副司令员)搭档。第四军分区下辖5个团和2个支队,所属10多个县处于滹沱河两岸,土地比较肥沃,是晋察冀根据地的粮仓,也是日本侵略者掠夺的重点。让邓华镇守这一地区,可见聂荣臻对他的器重。

    1941年秋季,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兵力达7万多人。其中,进攻第四军分区之敌有1.5万人之多,他们兵分六路出动,妄图寻找邓华部主力决战。在邓华、刘道生的指挥下,第四军分区主力部队巧妙转移,与敌人捉迷藏、跳圈子,摆脱了敌人的合击,保存了有生力量。同时,他们指挥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在敌必经之路上伏击和阻击敌人或实行麻雀战,迷惑骚扰敌人。通过灵活运用我军的战略战术,邓华率部屡屡重创日军。比如,第四军分区的一个连,在南北强安地区就牵制敌3000多人,“麻雀战”从上午10时一直打到下午5时,日军被搞得晕头转向,被打死100多人。此外,他还领导发动广大民兵参战,使日伪军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迫使敌人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1942年起,日伪军在根据地周围大量修筑据点、堡垒,挖封锁沟,建封锁墙,制造无人区,对根据地实行“蚕食”,他们还经常派出部队“扫荡”,使第四军分区面积进一步缩小。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和极其严重的局面,邓华、刘道生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对敌斗争的方针,一方面积极组织部队和民兵打击进犯之敌;另一方面对部队进行整训,提高战斗力,建立和加强地方武装。邓华还组织精干的游击小分队到根据地周围的日伪统治区,建立小块根据地,进行反“蚕食”斗争。

    1943年2月1日,在邓华的指挥下,第四军分区主力部队对日军以白龙少将为指挥官的进犯之敌发起攻击,一举攻克敌小口头据点,毙伤敌人200余名。随后,他率部三打刘库池、夜袭东寺、强攻谭庄,10天内共毙伤敌人700多名。同年9月至12月,在日军进行的所谓“毁灭性扫荡”期间,第四军分区军民与敌作战数百次,歼敌2400多人,挫败了敌人的“蚕食”和“扫荡”。

    1944年2月,邓华调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二旅政委,开赴陕甘宁边区,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攻锦州、打天津,邓华的两次进言最终改变战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邓华远赴东北,历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西(后改称辽吉)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5兵团司令员,是林彪、罗荣桓手下主要战将之一。

    1948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毛泽东同时指出:“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我军一部首先远距离奔袭北宁路锦州至唐山段,连克绥中、兴城和锦北屏障之义县,完全孤立了锦州之敌,这是辽沈会战第一阶段。当时,锦州共有蒋军11万余人,并筑有坚固的城防工事,不集中优势兵力是很难攻下的。林彪开始的战略部署,拟以主要兵力打援(以两个纵队阻击葫芦岛援敌,5个纵队阻击沈阳援敌,1个纵队围困长春之敌),以4个纵队兵力攻取锦州。时任第7纵队司令员的邓华认为:攻锦是战略第一阶段的重点,应以二分之一的兵力,即6个纵队在敌援兵未赶到之前拿下锦州。占领锦州,歼灭了锦州的敌人,打援敌就好办了;如果把主要兵力用于打援、阻援,虽较有把握,但是攻锦兵力不够,攻锦时间就要拖长。拿不下锦州,就可能使南北增援之敌会师锦州,最终形不成分割东北各点之敌、各个歼灭的局面。这条建议,他是反复考虑了几次后才提出来的。意见提出后,林彪当时没有答复。不久,他调来两个纵队,即部署五个纵队攻锦,一个纵队位于高桥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进攻战役开始后,一天一夜就攻下了锦州,为全歼东北地区的蒋军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2日,东北我军以疾风骤雨之势解放了沈阳,全歼了东北蒋军50余万人,东北获得了解放。开始,大家还认为是林彪采纳了邓华的意见,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央军委指示林彪要集中主要兵力攻取锦州,不要在打援方面分散了兵力,是中央军委纠正了林彪的错误部署。也就是说,邓华和毛泽东在攻锦的作战方略上不谋而合。

    1948年12月25日,作为向关内进军的第三梯队,邓华的第7纵队从辽阳一带出发,经盘山、沟帮子、锦州、锦西、兴城、山海关、昌黎、唐山,到达北塘一带集结。12月底,第7纵队奉命同另两个纵队一道夺取塘沽,3个纵队都归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指挥。任务是歼灭塘沽地区守敌,封锁平津敌人从海上逃走的去路。当纵队进到北塘以后,邓华进行了现场勘察后,发现塘沽蒋军是以塘沽外面的盐滩地为防御前沿,从正面向纵深层层设防,并用炮兵火力和舰炮火力支援战斗。我军进攻部队利用盐堤作掩护,作为冲击出发地区还是可以的,但发起冲击后就进入到了平坦的盐滩,没有任何掩蔽物,整个部队都将暴露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之下,这样伤亡必大。邓华感到仗不好打,所以他先用一个营作了试探性攻击。在攻击中,我军虽占领了一段盐滩地,但伤亡较大,这时邓华果断地命令停止攻击。

    当天晚上,邓华考虑,中央军委和以林彪为首的平津“前总”决定打塘沽,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打塘沽部队伤亡必大,因为敌人军舰摆在海上,我军不能沿海岸包围塘沽敌人,平推只能把敌人逼到舰上,从海上逃跑。夺取塘沽只能完成封锁塘沽海口,阻止平津之敌从海上逃跑的任务,而不能全歼塘沽的敌人。攻塘沽不如打天津对我军有利,拿下了天津,也就封锁了北平之敌的海上逃路。经过考虑,邓华拟向平津“前总”提出不打塘沽,转而攻取天津的意见。第二天,为了慎重起见,他又与协同作战的兄弟纵队首长共同勘察了地形,对敌我情况作了进一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在这样的地形和敌情条件下攻塘沽,部队伤亡太大,如果用3个纵队协同兄弟部队攻取天津则更有把握,而且有利于全局。这样,邓华又考虑了一天,最后向平津“前总”(总前委)如实地反映了情况和意见。次日,平津前线参谋长刘亚楼和特种兵纵队司令员萧华及司令部作战处长和参谋人员,又和纵队首长们一起重新对地形和敌情进行了勘察,最后一致认为打塘沽得不偿失,攻取天津对封锁北平之敌东逃更为有利。于是,邓华和刘亚楼共同报告中央军委及平津“前总”,详细陈述了地形和敌人的守备情况,提出了不打塘沽转而攻取天津的建议。中央军委和“前总”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以少数部队监视塘沽之敌,主力攻取天津。接到“前总”“立即向天津东北郊前进”的命令,邓华立即先派出纵队及各师侦察部队侦察天津情况,部队随即开进天津东郊。

    1949年1月,6个纵队在经过10余天的战斗扫除了外围之敌,做好了攻城准备后,仅以一昼夜的时间便攻占了天津,10余万守敌被我全歼,也彻底截断了北京之敌从塘沽上船南逃之路,为和平解放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邓华预见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毛泽东称赞“这个分析很有见地”

    邓华一生战争经历中最精彩的篇章,是在朝鲜战场书写的。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军队大规模入侵朝鲜。7月7日,为预防不测,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以第四野战军13兵团为主组建战略预备队。7月8日,经林彪提议,毛泽东正式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13兵团司令员。

    具有戏剧意味的是,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7月7日通过决议(常任理事国苏联未出席会议),授权由美国组成司令部、指派指挥官,统一指挥参加干涉朝鲜内战的各国部队。7月8日,美国军方任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如此巧合,如此针锋相对,看来中国人民和美国侵略者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了。

◆抗美援朝期间邓华在志愿军。

    1950年7月13日,罗荣桓给邓华打来电话,告诉他:中央决定调你出任战略预备队第13兵团司令员,13兵团所部须立即北上鸭绿江地区布防;党中央还同时决定,组建以13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境地区安全。罗荣桓最后郑重地说道:还要准备在必要时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邓华接到命令后,向四野首长和中央军委提出,他要将洪学智等15兵团领导和机关干部全部带去,以便于指挥,这一提议得到了批准。

    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战后,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方针是:在美国出动大批兵力之前,在短时间内歼灭李承晚和已经入侵的美军,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然而,就像冯·克劳塞茨说过的:“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行动,它总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一厢情愿也许是要坏事的。邓华曾经认真研究过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当时仅有的五位五星上将之一,曾任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校长、美国陆军参谋长;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指挥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两栖作战经验。因此,防止麦氏重演两栖作战故伎尤为重要。

    在被任命为13兵团司令员的当月(7月),邓华即以个人名义亲笔起草了一份报告上报中央军委(他一生凡以个人名义签署的信、电、文大都亲笔起草),陈述了对朝鲜战局的看法: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处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天平失去平衡,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倾斜的指向明确:朝鲜东、西海岸的中腰部。报告的语言在这儿没有一点含糊。

    接着,深深的忧虑从邓华的笔端流出:

    “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的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下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报告在谈到美方很可能在朝鲜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企图后,明确指出: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决战与东西海岸的防守,在兵力配备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7月下旬,邓华北上途经北京,毛泽东接见他时评价甚高:“你在给军委报告中关于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个分析很有见地。”“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1949年11月,洪学智、邓华等在南宁。

    邓华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他的现代化装备,最怕的就是联络被切断,被人包围。我军从侧翼或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以后在朝鲜战场上,邓华基本上都是在奉行这一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扬起眉毛,那眼神中透露着欣喜。邓华把他的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这当然使毛泽东很高兴,他语重心长地赠语:“我还是那句老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

    8月31日,邓华在与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再次研究了朝鲜战场形势后,又由他执笔、四人联名向中央军委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进一步大胆地预测说:估计敌主力可能在人民军侧后的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人民军将处境困难;我参战时机,“待敌进到三八线以北为有利,不仅更有政治资本,而且军事上也是有利的,敌人拉长拉宽(我)更好打,同时减少(我)对海上的负担,缩短了(我)供应运输线。”报告发出15天后,美军在汉城地区的仁川登陆。在美军接近中朝边境后,志愿军参战。后来,志愿军第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皆因敌战线拉长拉宽,分兵冒进而被志愿军分割包围歼灭。时至今日,研究朝鲜战史的专家,仍然对邓华的战略预见能力钦佩不已。

    五、邓华洪学智携手两次建议彭总,为志愿军入朝初战奠定胜基

    1950年10月19日,13兵团作为首批志愿军入朝,邓华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是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主要副手,两人很快在战场上结下了深厚友谊。邓华善战,不仅有勇,而且有谋,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建议,有的对整个战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是在10月9日,彭德怀刚刚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时候,在沈阳市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会议室里,彭总主持召开了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决定,确定入朝作战的指导方针,要求十天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邓华(右)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中)、副司令员陈赓(左)在朝鲜桧仓志愿军总部合影。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夜深了,邓华、洪学智等13兵团领导仍无倦意。他们心里还牵挂着一件大事:入朝初战,志愿军必须具备兵力上的优势!原来决定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不过10多万人,而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42万人,其中仅美军就达3个军6个师约12万余人,而且已经越过三八线的敌方部队也多达4个军10个师和1个空降团共约13万余人。除地面部队外,敌人还拥有作战飞机1100余架,各型军舰300多艘,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且不说它的装备优势,海空军优势,志愿军仅出动2个军,即使仅同它的第一线南面兵力相比,也不具备优势。

    “二位还有事吧?”彭总见邓华、洪学智来到房间,主动询问。

    “有一件事我们还不放心。”邓华报告说。

    “军中无禁忌,只管说。”

    “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起过江?”邓华明确建议。

    “美军飞机已经多次飞到鸭绿江地区侦察扫射,他们已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江桥炸掉,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洪学智补充道。

    “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彭总的回答很干脆。10月10日一早,彭总致电中央军委:

    “原拟先出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

    10月11日,毛泽东复电彭总:“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

    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着非常重要,如果志愿军仅仅只有两个军,就不可能取得初战的胜利。

    10月11日,彭总来到兵团司令部驻地安东(今丹东)检查出国战备情况时,邓华和洪学智等人再次向彭总提出,即使先头四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

    邓华说:“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火力悬殊太大,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两个军;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一个军。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调部队。”

    洪学智说:“我们这四个军开到前面去以后,谁来维护后方呀!没有部队维护后方,后方供应怎么保障呢?应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方。”

    彭总认为意见都很好:“根据我军一贯的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原则,有关部队应当提前调来,我马上向中央报告。”

    中央军委接受彭总建议,迅速增调了部队。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10月22日,又决定将天津地区的第66军车运安东,编入志愿军序列。这个军入朝的时间仅比最先入朝的四个军晚6天。与此同时,第9兵团(即宋时轮兵团)也于11月7日开始入朝参战。这些部队的迅速入朝,为第一、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六、通过朝鲜战场的考验,彭德怀对邓华很欣赏:“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1951年5月底,邓华受彭德怀司令员委派,率首批入朝的3个军长、1个政委前往北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并请示军机事宜。刚在北京饭店住下,邓华便受到了毛泽东的召见。

    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同邓华握手:“劳师远征,辛苦辛苦!”志愿军出国作战以来,这是毛泽东第二次会见邓华。

    邓华汇报了朝鲜目前的战况和关于对军队编制、装备、军工生产等诸多方面的意见后,说道:“您5月26日的电报,我们作了研究,认为非常正确。主席说的‘零敲牛皮糖’,比喻非常贴切。”

    “啊,彭老总和你都是湖南人,晓得‘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毛泽东兴致勃勃,“对美、英军,目前应实行战术的小包围,打小歼灭战,敲它的牛皮糖。需要经过几次战役才能完成小歼灭战阶段,进到大歼灭战的阶段。”

     “经过五个战役的较量,美国人已经认识到,要把我们赶回到鸭绿江边,是不可能的,因此,它愿意同我们会谈,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毛泽东喝了口茶,然后继续说道,“同样,我们也认识到,在目前条件下,要想一气呵成,将敌人赶下海,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以后每次战役,只打到三八线为止,不越过南汉江、昭阳江。”

    邓华在小笔记本上飞速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字——主席的这几句话实在太重要了!这是我们军事行动的“指针”啊!有了这个“指针”,一切就都好办了!

    邓华又大胆建议:“主席,我还有个想法:在朝鲜与高度现代化装备之敌作战,有许多新的经验,让军队和干部轮流实战学习很有好处。建议军委作个通盘安排。”

    在此之前,中央提出过“轮番作战”的方针,那主要是从部队战时休整和补充着眼。两个月前,邓华曾向中央建议,从锻炼部队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考虑,分期分批让部队轮番入朝作战。

    “对,意见很好。”毛泽东赞赏地瞧了邓华一眼,很欣赏他每每能在战略全局方面提出建议。“朝鲜战场好比是个大学校,又好比是个大演习场,在那里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你在会上提议过,军委正在制订轮番计划。”毛泽东最后笑着说,“如果一旦停战,我们要找这样的演习场还找不到哩!”

    回到北京饭店,邓华怎么也睡不着……他终于在写字台旁坐下来,提笔写了《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几个竖行字。他的思绪仍然萦绕在那战火纷飞的战场。文中他既传达了毛泽东的重要指示,又结合朝鲜战争的实践,谈了他对毛泽东指示的认识,介绍了他对过去八个月战争的总结和实施战略转变后作战的指导意见。

    1951年6月15日,邓华一行带着毛泽东关于战略转变的新指示,也带着他那篇《论朝鲜战争之持久战》,启程返回朝鲜前线,用“零敲牛皮糖”战略把美国人敲到了谈判桌前。

    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中朝方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美韩方面则要求中朝方让出一万二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对他们“海、空优势的补偿”,这一无理条件遭到了拒绝。谈判陷于僵局。作为志愿军谈判代表的邓华仔细研究了敌我控制区的实际情况后,认为就地停战,以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中朝方不吃亏,可提出就地停战方案以打破僵局。邓华向毛泽东、彭德怀提出这一设想并得到同意后,中朝方提出就地停战方案,美方接受,双方于11月达成协议。敌方附加一条:三十天内未签字,以实际控制线的变化为最后分界线。美韩方仍抱有一丝幻想,企图在签字前向北推进,而到最后划分军事分界线时,实际上是中朝方将控制区向南推进总共三百三十二平方公里。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时,邓华在朝鲜人民军军官陪同下,视察朝鲜海防,持望远镜者为邓华。

    早在1951年8月,志愿军总部曾决定于9月间发动第六次战役,目标是打到三八线以南,收复三八线以北敌控制区。当时,邓华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得到通报后,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发动这一战役对我不利,不如等待敌人向我进攻时再予以大量消灭,遂向毛泽东、彭德怀发电提出建议并得以采纳。果然,9月间敌发动“秋季攻势”,志愿军取得歼敌79000人的重大胜利,各国军事评论家都对这一战役计划的改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通过朝鲜战场的考验,彭德怀对邓华很赞赏,他说:“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七、朝鲜战场载誉归,庐山会后遭厄运;复出工作不忘旧友,一生事迹铸就“永远的丰碑”

    1952年春天,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6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此后,他和杨得志副司令员等指挥的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到1953年春夏,朝鲜战场志愿军总兵力已经达到5个兵团20个军、11个航空兵师、10个铁道兵师、4个高炮师以及后方勤务部队共130余万人。那时,邓华刚刚43岁,统领百万雄师与敌兵拼杀于异国战场,重任在肩,壮志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人生风采。

    1954年11月,邓华回国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后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次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作为副总参谋长,邓华曾出访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还受到过南斯拉夫总统、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铁托的接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父子(组图)
·下一篇:无
·父子(组图)
·诗赞老英雄张富清(新韵)
·缅怀特级英雄杨根思(组图)
·坚如钢铁的抗日堡垒——英雄的宽城王厂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图)
·李泽波:英雄大别山 红旗永不倒——胡遵远做客新华网 传承金寨红(组图)
·特稿:英雄大别山 红旗永不倒——胡遵远做客新华网 传承金寨红(组图)
·马薇:浴血长空浩气永存——追寻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革命初心(组图)
·王允瑜璘:英雄无言,英名永在——致敬共产党人好榜样彭雪枫(组图)
·许丁楠:浴血长空,浩气永存——走进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纪念馆(组图)
·平山村考笔记·碾盘沟——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5周年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