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盘松村,这个原本不被大家熟知的村落,因为一个妇人而闻名于国内外。
在过去,这是一个很小很破的村子,他们在最穷的时候一家只能分到一碗豆子,直到如今在网络上搜索“下盘松村”都没有专门的词条。
但现在的下盘松村几乎看不到任何老宅,绿树成荫,家家户户的墙面刷着雪白的涂料,上面还有很多漂亮鲜艳的宣传画。
各家各户的门前都有用不完的柴火,还有成群的大鹅和猪。这些活泼的小动物,无不显示着这个村落的安宁与幸福。
而戎冠秀的故居就在这个村子里面偏西部分的一个小山坡上,在她的房间后面就是荒凉的山坡。
只不过,这里已经没有住人了,反而变成了戎冠秀事迹陈列馆。推开锈迹斑斑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房屋整洁又干净,地面上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而院子的正中间,就是戎冠秀本人的雕像。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还能够建立一个纪念馆?
她又做了什么样让人感动的事情,以至于被毛主席接见了13次?
千千万人民子弟兵口中的妈妈
1942年正值中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刻,随着我方伤员人数不断增加,后勤保障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时戎冠秀所在的下盘松村作为抗日的根据地,承担着很关键的任务。
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但是戎冠秀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害怕和退缩,反而积极主动地帮助了很多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战士们。
那是一天清晨,清晨的浓雾伴随着露水朦胧了天,稍冷的天气没有阻止戎冠秀,她像往常一样早早地爬上山岗上放哨,却突然发现了敌人的踪迹。
她没有惊慌,没有害怕,反而马上奔跑上山,准备仔细看看敌人的动向。
突然,听到草丛生有一丝响动,害怕是敌人的哨兵她急忙躲在一旁。但就算是隔着清晨的薄雾,她也看到了一个穿着八路军服装的战士。
他浑身的衣服破破烂烂,胳膊上的血早就已经凝结成了黑褐色。但就这样,他仍没有停止前进,反而一瘸一拐沿着山路向村里走去。
看到这里,戎冠秀的心再也忍不住地颤抖。多么可怜的孩子,他走了多久戎冠秀不敢想象。
于是,她赶忙冲过去,把这个八路军战士领到一个老百姓平时藏身的山洞里。
本以为在这里,他可以有一个休息落脚的地方,但进去她才看到黑压压的山洞里面挤满了人。不仅有老人、妇女,还有各种小孩儿。
看着奄奄一息的战士,戎冠秀不忍心将他丢下,戎冠秀甚至连这个战士的名字都不知道,就带着他继续寻找藏身的地方。
这时候远方已经隐隐传来了炮弹的爆炸声,似乎已经要逼近。
但死里逃生的战士能走这么远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看着越走越慢的小战士,戎冠秀没有犹豫,直接将他背在后背上,一深一浅的走着。
很快,戎冠秀看到对面的半山腰有一个洞穴。但走近才看见,原来这个小山洞在半中间,爬上去也很困难,光她一个人上去就够费劲,更何况还是一个胳膊用不上力气的小战士。
眼看着这个战士摆摆手,告诉大娘不用了,他是肯定爬不上去的。
这时候,戎冠秀做出了一个让小战士惊讶的举动。她弓起身子蹲下,让战士放心地踩在自己的后背上,用全身力气站起来,将他托举爬进洞内。
这时候戎冠秀的脸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水,虽然她叫喊着不累,但这也是一个成年的男孩儿,体重再加上负伤,让他的身体格外更加沉重。
随着枪声越来越近,戎冠秀顾不上逃跑,她一再嘱咐小战士再坚持一阵子,然后用杂草把洞口堆得自然一些后才离开。
等到戎冠秀看到日军的吃完,拿完,抢完之后远,戎冠秀又在半夜里悄悄出来看望小战士,给他送水的吃的。
眼看小战士已经抵抗不了多长的时间,伤口也开始发炎,戎冠秀顾不上自己被发现,她又急忙带着这个伤员回到了家中。
每日细心地照料他,给他换药,给他喂饭。她用她瘦弱的身体将受伤的战士扛起,又用自己自己的耐心和细致,将这个伤员照顾到痊愈。
多日的相处,让这位战士永远地记住了戎冠秀。但在他伤口好了之后,他来不及告诉戎冠秀自己的名字就急匆匆地离去。
而戎冠秀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询问他,毕竟这是戎冠秀救过的千千万万的伤员当中的一个。
邓仕均
她不在乎这些伤员是否会感激她,她只知道自己见到一个就要拯救一个,这不是她的任务,是她自己给自己的责任。
一年之后,戎冠秀才知道,她救的这个小伤员原来是八路军的连长邓仕均。
对于这段相遇邓仕均是非常感恩的,以至于他在报纸上曾经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你是子弟兵伟大的母亲,我愿将我的枪端得平平的,瞄得准准的,去射击万恶的敌人,保卫您,保卫我们的晋察冀。”
戎冠秀
但这只是戎冠秀就过得那么多伤员当中的一个。她的温柔、善良、仔细,像母亲一样的呵护,让这些受伤的战士心里面感动又温暖,甚至还有很多战士叫戎冠秀妈妈。
后来,她成了几乎晋察冀军区所有士兵的妈妈,但是她做了别人的妈妈,却没有称职的陪伴自己的儿子成长,反而将自己的儿子亲手送上了战场。
亲手送儿子上战场
世界上没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知道舍小家才能保全大家。
当时抗日战争非常需要青年参加到对抗的队伍中来,虽然征兵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是无论当时她如何发动,报名的人却几乎没有。
没有一个母亲愿意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战场,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几乎都是有去无回的情况。
对于这些世世代代农民的农户来说,他们知道将儿子送上战场,几乎就是将他们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他们将没有子孙后代,甚至连完整的家庭都不再存在。戎冠秀何尝不是一个母亲,况且她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面对自己的儿子,她也是百般不舍的。她知道将他们送入战场,就是将他们送到死亡的底线。
但她也知道,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那么之前牺牲的千千万万个小战士,那些连18岁都没有成年的战士就都是无辜的牺牲。
因此,戎冠秀除了不厌其烦地挨家走户的动员年轻人去参军以外,她还主动自己带头报名。
戎冠秀表示,她这三个孩子只要通过了体检就都要去战场,去到第一线,为保家护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甚至她还询问能不能让她的丈夫也去,如果不嫌她家老头子老,让他去喂马也行。
戎冠秀的坚定和决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周围的群众。
因此,在当时征兵的大会现场,很多家庭因为戎冠秀个人的举动踊跃参军报名。
就这样,戎冠秀的儿子,还有十里八乡许多人家的儿子离开家乡,前往战场。每当戎冠秀看到那些稚嫩的脸庞,心里除了心痛就是愧疚。
透过这些孩子们的脸,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孩子在战场上挥汗如雨冲锋的情况。
她不敢问孩子现在怎么样,也不敢让他担心,于是,只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力量投入到救治伤员的过程当中。
她把对儿子的爱和关心,投入到对其他千千万万个孩子的身上,戎冠秀的举动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但中间历经了多少的伤心和苦痛,只有深夜的烛光可以告诉我们。
好在经过全国人民上下的努力,抗日战争结束,但是在建国之后,战争还没有停止。
戎冠秀依然秉承着她一贯的理念。尤其是在抗美援朝当中,在她的带动下,自己不仅再次亲手将儿子送上了战场。
而且因为她的号召在下盘松地区,甚至掀起了家家户户都将青年男性送去当兵的一股热潮。当然,战争避免不了死亡,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她就失去了自己的小儿子。
当戎冠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悲痛难当。她想象不到,当时离开前那样一个年轻鲜活的笑脸,如今却只能够葬在他乡,甚至连尸首都难以辨认。
最悲痛的事情无异于在1959年。当时戎冠秀被毛主席邀请参加国庆的典礼,她怀着激动又兴奋的心情前往北京。
提前好几天就将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放在包袱里面,在出发的前一天,戎冠秀又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从来舍不得穿的新衣服,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但是喜悦还没有将它完全淹没的时候,戎冠秀就听到了自己另一个“亲儿子”邓仕均牺牲在战场上的消息。
没有想到,她精心打扮了一番,却好像是为邓仕均送行一样,知道消息的她双腿仿佛突然抽取了力气,直接跌倒在地上。
邓仕均
戎冠秀的双眼无神,周围响起国庆的笑声与鼓掌声时,只有她一个人陷入了失去儿子的悲痛当中,快乐围绕着她,但也与她仿佛无关。
但她知道,这本来就是她能想象到的最坏的结局。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会在意是谁上战场,对谁放松。
这个将大半辈子都奉献了给革命事业的妇人,在老年丧子的悲痛是很多人都可以想象得到的。但她没有多说什么,天下有这么多的母亲都失去了儿子,更何况是她呢?
在回到家乡之后,戎冠秀虽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痛,也没有终日以泪洗面,但是她会在夕阳即将落下的时候,冲着远山一遍一遍呼喊儿子。
她不敢再去细想儿子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状况,更不敢问当时的细节。
因为她光是想到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就已经悲痛万分,难以控制。
但这一面,她从来没有让人看到过。在白天,她依旧是那个风尘仆仆的、拥有精气神的老人。
在白天,她是全国大家的模范,她是一个党员,但是在夜晚,只有她一个人在的房间的时候,她才是一个思念儿子的母亲。
尽管已经有儿子丧生在战场,但是戎冠秀还是积极主动地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去参军。
1978年的八月份,她的大孙子就光荣地成为了人民子弟兵当中的一员。
看着大孙子离家的背影,戎冠秀既感慨又心痛。她亲手将大孙子送上了军营,但是她的心没有一刻不为大孙子所担心。
她害怕收到的又是不好的消息,但是又急切地想知道他在军中的消息,这样一个矛盾的心理让她夜不能寐。
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伟大的党员,自然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听完了她的故事之后,戎冠秀获得了拥军模范子弟兵母亲光荣的称号,甚至还多次光荣地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
她多次见过毛主席,甚至还和他唠家常和握手。
每次她从北京回来之后,大家对他的羡慕是溢于言表的,但是她从来不因为见过毛主席而骄傲自满。
就算是七八十岁的年纪,还是会按时按量完成劳动指标。
戎冠秀身上的荣誉就好像过眼云烟一样,从北京离开之后,她就已经忘记了。
虽然她是一个女性,但是她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和英雄的事迹,鼓舞了当时千千万万个人民,和人民子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