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人物改名轶事 |
2008-06-17 08:35:35 |
|
作者:张必虎 |
浏览次数: |
|
|
|
|
乡正在遭受着欺凌,有家归不得,思乡之痛,思亲之痛,痛彻心肺!她真的哭了!她的痛哭,让观众受到震动,他们一边捐钱帮助这离乡背井的可怜而无助的小女子,一边扼腕愤恨:“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还我家园!”是演戏,也是真情。演戏会动真情,这是她的一大特点。无论她演《阿Q正传》中的吴妈,《一年间》里的新娘子,还是《魔窟》里有骨气、有爱国心、敢于斗争的下层女子“小白菜”,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张掌珠还是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着一个很高的境界。刚到军部服务团不久,团里发给每人一张团员登记表,每个人都将在表中填上自己的姓名、履历和志愿。这时,她张掌珠想到了改名,并从身后的书包里摸出一本小字典,认真地翻阅起来。她终于想好了,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茜。“茜,一棵红色的小草!”她对自己的这个新名字很欣赏,兴奋的大眼睛闪烁着。茜,是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从字典的释义上讲,茜,是红色的意思。有一种草本植物叫茜草,茎上有刺,花黄根红,刺可御敌,花能观赏,根可作红色染料,自己是红色的,还可以把别人染成红色。年青的掌珠把自己喻为茜草,想必是要让自己也具有茜草的风格,做一个红色的革命者,一生都有作为。也许张茜改名时没有想那么多,她只是觉得这个字很美,字意很好。“红”,是中华民族传统中一个热烈而吉祥的字眼,这就够了。而冥冥中,她却真的像茜草一样,柔韧而坚强,平凡而伟大,不务虚名,不存奢望,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默默地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1939年到皖南军部时张茜在新四军里已大有名气,不仅是因为她饰演的角色多,还因为她戏演得好,能打动人。1939年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大会堂为欢迎周恩来视察军部的晚会上,张茜在台上扮演《一年间》里的新娘子,台上的张茜沉浸在角色的塑造中,却不知道台下正有一颗激动的心在为她跳动不已。陈毅将军被张茜的热情、清纯和美丽打动,情不自禁地向她射出了一支支爱神之箭。
纪培陵——纪念皖南事变发生地丕岭
抗战爆发时,年幼的纪白薇在上海跟着郁风参加了大众救亡演剧队。后来,她跟随救亡剧团离开上海到全国各地开展巡回演出,在安徽的安庆、太湖、宿松,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不久,上海失守,回不去了。她就从武汉到了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学兵队结束后,分到了新四军军部。15岁的小姑娘,只知道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什么新四军,也没有听说过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也不懂。当军部服务团分配她们做儿童工作,教儿童唱歌时,她们还很不好意思,实在张不开嘴;到老乡家访问时,也不知说什么好,出了很多洋相。纪白薇剪的短发还闹了笑话:老乡们以为她是男的,看到她经常与其他女战士一起,又是笑又是闹的,感到很惊奇,甚至误会新四军男女不分,混在一起。为了消除误会,纪白薇开始留起了长发。慢慢地与老乡们有话说了,老妈妈们会拉着她们的手,心疼地问:“这么小,家里怎么舍得让你们出来的?”“想家吗?”与群众无话不谈,民运工作就做得很出色了。到1940年,纪白薇调到军部政治部当指导员,教警卫班政治课。仅一、二年工夫,纪白薇就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新四军的政治教员,这是多大的进步啊!
1941年元月,纪白薇随军部撤离。在皖南事变中,纪白薇在丕岭坑被捕。在集中营登记被俘人员名单时,敌人问纪白薇:“叫什么名字?”年轻的姑娘正在为敌人制造的血腥事件而愤恨不已,心中正没好气,心想:“我是在丕岭坑被捕的,就取其谐音改名为纪培陵吧。”随口就答曰:“纪培陵!”愚蠢的家伙不知是什么“纪”,更想不到这位小小的女兵要把丕岭这个地名永记心间,就想当然地写下了“季培陵”。后来因为多次转移,名字写来写去,“季”就写成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