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风范采撷 |
2008-06-17 08:30:34 |
|
作者:陆大同、张丽萍 |
浏览次数: |
|
|
|
|
,没有二心,是个好人。”毛泽东点点头。在庐山会议平白蒙冤的革命老人张闻天,后来在无锡对家人说:“粟裕同志人格品德,光彩照人。”王必成说:“粟裕是被浪费的人才。”宋任穷说:“1930年打开吉安后,我调到35师104团,这是个小团,团长粟裕,我是政委,粟裕同志比我年长,政治、军事方面都强,也能团结人,我们合作得很好。”1982年12月18日,余秋里代表组织到医院看望粟裕时,对粟裕说:“你过去是有赫赫战功的,党和人民都知道。你现在身体不好,有什么事情要办,就给我们讲,我们来办。今后有什么重大事情,还要向你请示报告。”
1984年粟裕同志逝世后,胡耀邦总书记亲笔杼怀:“一代名将。”1997年8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为“粟裕军事指挥与现代战争理论研讨会”题词,高度评价粟裕同志:“出奇制胜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1984年2月5日,张爱萍亲笔题词:“沙场名将百战多,运筹帷幄任挥戈。固我长城振山河,英灵化雨洒青波。为国为民平生愿,无私无畏天下歌。”刘华清、张震《追忆粟裕同志》一文中说:“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辉煌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些评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粟裕的雄才大略。
2007年8月20日,郭伯雄说:“粟裕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迹;他居安思危,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光明磊落,襟情坦白,具有坚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而且,除元帅外,粟裕是一个唯一担任过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的高级将领。
二、三次建议
①对苏中战役的建议:在解放区内线打几仗,再转到外线出击。解放战争初期,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曾提出晋、冀、鲁、豫和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进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并提出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兵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粟裕深思熟虑,对当前敌我情况及战争发展趋势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大胆及时地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陈毅司令员提出,依托解放区有利条件,先在苏中打几仗,然后再考虑外线出击的建议。被誉为“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就是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采纳粟裕建议后取得的胜利。
②对豫东战役的建议:一、四、六纵队暂缓南渡长江,留在中原和中原野战军,打几个大的歼灭战,以改变战局。1948年1月,为改变中原战局,毛泽东电令粟裕率三个纵队南渡长江,吸引敌人20-30个旅回江南。粟裕接受任务后,一面抓紧训练军队,厉兵秣马,准备渡江南进;一面密切注视中原战局和全面形势的发展。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考虑,他认为三个纵队暂缓南渡,留在中原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有利于改变战局,粟裕遂将这一设想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中央军委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命令陈毅和粟裕赶赴中央,当面听取粟裕的意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等五位中央书记听取粟裕建议后,迅速作出华野三个纵队暂缓南下,留在中原作战的决定。粟裕向党中央毛主席立下了军令状,遂即组织指挥了豫东战役。此役首战开封,再歼援敌,共歼敌10万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第一个战役歼敌最高的新记录。
③对淮海战役的重要建议:济南战役中敌援兵未到,粟裕即向中央军委及华东局和中原局建议,可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进行淮海战役。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中央军委和中野首长的赞同。随着淮海战役战局的发展和变化,粟裕又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抑留敌人于徐州歼灭之、调整第二阶段华野作战任务、将华野主力放在堵击徐州敌南窜机动位、统筹支前工作等重大建议。这些建议都被中央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