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宣纸文化园 |
2008-06-17 08:26:51 |
|
作者:黄飞松 |
浏览次数: |
|
|
|
|
乍一看,宣纸文化园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味道,从环境到园内陈设的一切,好像远离了文化。这里只有原始的工艺操作、工艺模具的铺陈,并没有什么书籍成册、字画成堆。不知文化为何物的人自然会以为人们又在造什么噱头。这也难怪,世间有多少自诩为文化的人,却一点也不懂文化为何物,这好比一个浑身上下从外表到毛孔无不透出文化味道的人,却开口脏言,随手是垃圾一样。而你看见一位相貌平平,过眼就忘的人,与之一交,却如一坛陈年老酒,沁入心里,挥不去,忘不掉,深深地烙在心底,回味无穷。这二者相比,可能是后者更有文化。宣纸文化园就属于后者。
宣纸文化园位于安徽省泾县东南部,宣纸的故里,有着丰厚的宣纸文化遗产积淀。它植根于宣纸文化故乡,汲取宣纸故乡的给养,园中无不在印证着当地文化历史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活化石。
你首先看见的是碓房,这里将采集好的原料分别按照皮料、草料进行碓击。我们首先看见的是四座高高举起的碓头,碓头对应的是四座不同的碓基。两个凹的,两个平的。我们大凡在农村看见的是凹的,一般在旧时的过年过节或者遇到什么重大的喜事、祭奠。由农村的青壮年踩着碓,有一到两位年轻的或年长的妇女分坐在碓臼的两旁,各用一个极小的直径不过一尺的用细纱布兜底的圆筛,将碓过的米粉细细地筛在脚旁的栲里,筛剩下的粗米粉或米粒依旧倒回不断运动的碓里。如此反复,碓臼里的米粒越来越少,直至没有了,舂碓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宣纸文化园的舂碓则截然不同。此地的碓舂动力是以电机带动,将电机的高转速化解成慢转速,分草、皮两种碓。草碓是凹口的碓臼,将加工清洗择净后的草按一定的湿度放进碓臼,通过碓头将一根根的湿草在碓臼里反复舂捣,草逐渐由根装变成粉状,这就完成草碓的操作了。皮碓则不同,碓臼是平的,由石匠将坚硬的大理石磨成一个平面,再将平面凿成磨齿状的凹凸,当然碓机头也是平的,操作工们将散乱的经过加工后的白皮放在不断运动的碓上不停地翻动,造纸艺人们戏称为翻饼子。由于皮料是长纤维组成,打碎后的皮依然交织在一起,所以操作工们干脆将皮打成条状,既方便搬运,又好看。
两种不同舂捣的碓放置在一起,除了气势壮观外,还夹杂一些不同音质的声音,草碓的声音浑厚冗长,是一种被修饰了的深沉的声音;皮碓的声音清脆响亮,是一种原生态的美声。两种声音相得益彰,互为交织,互为补充,将整个碓房乃至文化园拍打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可谓“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天定,早在三百多年前的一位叫赵廷挥的诗人就是这么描写宣纸中的热闹场景的。
当踏着如歌的碓号子跨进下道工序时,看见一名操作工坐在整齐堆放皮条的凳上,用一把两头有柄的长约两尺许的铁刀,左下右上地斜着,自上而下往下切。弯腰用力的同时,汗水与切成三角形的小皮块一同落进切皮桶内。这是什么切皮桶?用木板打成的浅浅的、长长的、有直角的桶分明是个木池子。但宣纸制造中有其特定的术语,我们观者可以不用细究了。
当我们看见操作工将切好的细三角形状的皮块装进一只水缸中,又发现一个问题。只见操作工们伸出一只光溜溜的脚来踩进堆的高高的皮堆中。此情形又有些像农村里制作咸菜,农村到了季节,农人将洗净的白菜和适量的盐放进水缸中,由一人赤着双脚在菜上跺,直到跺出水来再加新的白菜和盐,再跺,再加,如此叠加,直到缸满为止,腌制一段时间,拿出来或晒干变成黑腌菜煮荤菜吃,很香;要不就直接拿出来炒,很脆且酸。这里却不同,艺人们将皮块一次性地放进缸中,和上适量的水,赤着一只脚在缸中的一边用力,于是上面的三角皮块下去了,下边的又从另外一边上来了,经过反复地踩,皮块反复地循环,皮块被分解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