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竹子医院 |
2008-06-17 07:39:55 |
|
作者:唐求 |
浏览次数: |
|
|
|
|
一九三七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举向江南进犯,我所在的南京护士学校这时被迫撤到长沙。一九三八年初,我和学校的一批女同学,满怀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经长沙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了南昌新四军筹备处。后来,随新四军军部来皖南,开始筹办新四军的第一所医院。
一
开始筹建医院时,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病房问题。当地群众的住房本来就很挤,哪来现成的房子呢?我们就把医院设在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宇里。当时的军医处和医院领导沈其震、戴济民、宫乃泉、崔义田、齐仲桓、王聿先等同志,和医护人员一起,修整庙房,粉刷墙壁,很快就把整个破庙整治一新。接着,我们划分了病房、药房和医护人员年办公室。这样算是有了医院了。
房子不管怎么拥挤,总算是有了。各种器具和用品哪里来呢?靠自己动手解决。没有床,便把稻草铺在地上,四周有砖一垒,上面铺条白床单,标上床号,便成了病床;没有桌子,拣来一些砖头垒起来,用石灰一刷;没有痰盂,用三块砖头对起来,里边放点灰土,也可对付;没有高压消毒设备,被称为小木匠的殷才高同志,就用木料做个蒸笼代替,消毒问题也解决了。后来,又通过各种关系,几经周折,在外地搞到一台显微镜,一台X光机和一部发电机,这就建起了化验室、药房和手术室,医院便算建成了。以后,随着部队的发展,战斗日趋频繁,伤病员越来越多,靠这个破庙医院,怎么也挤不下了。我们又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买来竹子,割来茅草,很快搭起了一幢一廊两面的竹子病房。竹梁、竹墙、竹门、竹窗、竹床、竹凳,甚至还把一些医疗器具和生活用具也换成竹窗、竹床、竹凳,甚至还把一些医疗器具和生活用具也换成竹子的,如装药的盒子、发药的盘子、换药的镊子、盛药的橱子以及抬伤员的担架,等等。医院建成以后,大家说:“请叶挻军长来看看我们的竹了医院吧!”叶挺军长听了,很高兴地来了,他很满意地连声说:“好,很不错,又漂亮,又亮堂。但是,要注意防火,可别失火烧掉了。”
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设备简陋,但领导对医护工作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对医疗工作抓得很紧。医院里有值班制度,值班室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值班人员;有巡诊制度,医生一天三、四次到病房查询病情;有饮食制度,其中分普通饭、软饭、流质和特别饮食等。此外,如护理、查对、发药、打针、换药和清洁卫生和等都有具体细则。所以,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虽然接受那么多的伤病员,却没有发生过重大医疗事故。
建院难,搞药更难。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按理说,国民党政府应该按规定发给我们药品和医疗器材。可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顽固派却违反协定,拒不发给我们手里,已经少得可怜了。
为了得到最起码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军医处长沈其震经常带着几个医护人员,四处奔走,筹办药材。他们一是依靠各地党组织的在力支持,二是争取红十字会等一些爱国团体和爱国人士的支援,三是发动自己的同志求亲告友,取得帮助。
买药不容易,运药更不容易。当时,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已沦陷,到处都 是日本侵略者的关卡,新四军处在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包围里,运输十分困难。
为了运输药品,我们只好把搞到的药品从内地运到香港,再从香满仓找到有影响的上层人士,以大客商的名义运到上海,然后穿过日军的层层封锁线和检查站,运来皖南。当时皖南一没铁路,二没公路,除了有时利用河流用竹筏运送外,全靠肩挑人抬。就这样搞来的一点药品,在经过国民党防区时,还要受到百般 难。
后来,随着战火蔓延,日军的关卡越设越多,检查越来越紧。国民党军又处处制造摩擦,更加严密地封锁我们。沈其震、戴济民和一些负责采购的同志,千方百计,找朋友,托亲戚,建立地下采购站,把
|
|
|
|
|
|
|
|
|
|
|
|
|